【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9)
荊家鎮東孫村是桓臺縣乃至山東省在改革開放前最早出現建筑工人的村莊之一。孫樹福1969年從部隊退伍回到東孫村的時候,第七生產隊已有七八個人隨村建筑隊外出務工,這是當時的政策絕不允許的。但是建筑工的身份誘惑很大。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農民(1980-1984)
第二組樣本 摘農帽做工人
第四篇 山東桓臺:揮瓦刀斬窮根(1)
1976年,桓臺縣邢家公社成立了一支建筑隊,擁有5級工資質的伊若新當上了施工隊隊長,帶領著近百名農民開進了縣城。
兩年后,急需工程建設的淄博鋁廠和博山工業陶瓷廠都來爭奪這個施工隊長,邢家公社書記孫樹宏想了一個辦法——向鋁廠要5噸鋼筋,向工業陶瓷廠要100噸硫酸作為交換條件。
始料未及的是,兩家工廠都滿足了這一“刁難的要求”,后來5噸鋼筋為公社換回了一輛解放牌汽車,而100噸硫酸則用于改造邢家公社的鹽堿地——一個外出蓋房子的農民這么“值錢”,誰都沒有想到。
這一年的12月,在博山工業陶瓷廠打墻蓋房的伊若新,從廣播中聽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消息,&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