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11)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下子轉移到城鎮務工,儀隴乃至四川、整個大西南片區的農民,似乎拙于像沿海地區的人那樣經商,而更善于打苦工。他們大多從事城市里最苦、最臟最累的活兒,艱難地給自己及家人圓夢。有一些人成了包工頭,榜樣的作用令打工隊伍越來越大。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農民(1980-1984)
第三組樣本 輸出勞務,翻越城鄉高墻
第五篇 四川儀隴:農民工“闖京城”(1)
集體生產,打鐘吃飯,人多地少,窮得響丁當,吃不飽飯,沒有媳婦,雖然儀隴農民出來闖的大都是農村最窮的破落戶,但他們的目標卻是北京。儀隴有不少人在北京當官兒,最大的是康克清。不怕,有事找她去! 1984年,儀隴30多個農民進京,成為轟動全國的“川軍”闖京城事件。
“那時候我一說勞動力也是資源,好多人反對。我說,勞動力是有成長期和衰退期的,你越用越活,不用就會浪費掉,怎么不算是資源?”張思智說。
“困難,天天無飯吃,晨光同志給了20元錢買飯吃,還買豬肉送到工地犒勞工人。唐傳學同志給了手套30多雙,白糖10多斤,茶葉一斤多??h上建筑建材公司,給工人每天每人補助豬肉罐頭一個。”
這是張思智1984年所寫的日記中的一篇,寫于北京。
這位當時已經50歲的四川儀隴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正帶著儀隴的第一批農民工闖蕩北京。帶出去33人,寫日記的時候只留下12人。
作者:《南方都市報》特別報道組 出版:花城出版社
1978年孤兒陳汝忠謀生
現年6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