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迷失呼喚“濕地紅線”
途經中國濱海的全球候鳥遷徙線中斷,原因是中國濱海濕地不斷被啃噬。10年前,中國濱海濕地已消失了50%以上。研究顯示:亞洲水鳥50%的種群數量在劇減。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沈巧紅 周瓊媛
圖為2012年9月8日,溫州灣濕地正在進行吹沙填海造地的場景。 (林強/圖)
候鳥遷徙線面臨迷失的困局,原因是中國濱海濕地不斷被啃噬。10年前,中國天然濱海濕地已消失了50%以上。研究顯示:亞洲水鳥50%的種群數量在劇減。
如果你生活在“東亞-澳大利西亞(EAAF)”一線,你可能不知道,這條線路上的5000萬只水鳥,包括28個全球瀕危物種,已經岌岌可危。
這是全球八大候鳥遷徙線之一,也是穿過中國的三條中的一條。
候鳥的萬里遷徙“如同史詩般令人瞠目”。全球遷徙網絡西北澳觀察站的站長克里斯·哈塞爾(Chris Hassell)向南方周末記者形容。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條史詩般的生命線長達13000公里,從俄羅斯遠東地區和阿拉斯加,途經22個國家,穿過中國的東部沿海省份,至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每年逾5000萬只水鳥都將通過這唯一的遷徙線,完成年復一年的生命延續。
中國東部濱海濕地是這條生命線的重要一環,然而,它可能被過度開發的命運引起了國內外生態專家的高度關注。
“中國渤海灣的不良生態狀況讓大量候鳥種群減少,這種現象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克里斯·哈塞爾說。
“所有依賴濕地系統的鳥類數量都在下降,而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經濟開發。”荷蘭格羅寧根大學著名鳥類學家托馬斯·皮爾斯瑪(Theunis Piersma)教授在談到中國濕地與候鳥的關系時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何籽/圖)
家在何方
2012年9月2日,一封被公開的致溫州市領導的信揭開了冰山一角。
這是中國首個環保NGO“黑嘴鷗保護協會”會長劉德天半年前寫的一封信,眼看著已從遼寧盤錦啟程的黑嘴鷗將達到越冬地——溫州灣,不得已,他在微博里開始公開呼吁。
信不足千字,卻句句憂心:“令我擔心的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