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松鼠會】一個甲基引起的蝴蝶效應
雖然基因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基因并不決定一切。否則怎么樣解釋擁有相同基因的同卵雙胞胎卻不能永遠保持一致呢?這之間的奧妙就在于,除了人類龐大的基因組之外,還有一套凌駕于基因組之上的系統來調控基因的表達。這個系統在生物學上叫做表觀遺傳學。
歐洲的一首民謠說: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只蹄鐵;
壞了一只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
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
看過《蝴蝶效應》這部電影的朋友再看這樣一首民謠都會了解這樣一個事實,千萬不要丟掉一個釘子——當然,這是玩笑。但是,由于一個小小的變化而引起千差萬別的后果還真不是做做電影效果。
生物學中蝴蝶效應的產生
不要說不可能,小小的一個變化確實可能造成致命的后果。人類基因組(Human genome)共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為常染色體,還有一對性染色體X染色體或Y染色體,含有約31.6億個DNA堿基對,組成大約20000到25000個基因。研究人員推算,每代人每3000萬個核苷酸中會產生1個突變,即每個人身上有約200個新產生的核苷酸突變(這項研究由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機構合作完成)。
科幻迷們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幻想出各種史前巨蜥,異型和變種人的產生了。如果要真是這樣,這個世界早就沒有這么和諧了。實際上,絕大部分的突變都是沉默的,他們或許發生在非編碼區(non-coding region),并不影響表達,要么發生的是同義突變,比如把“好像”這個詞變成了“貌似”,反正沒有什么看的出來的影響。
但是,確實是有丟了個釘子(單個堿基的突變),從而結束了一場戰爭(結束了一個人的生命)的事情發生。遺傳學上最有名的單基因突變導致的病變之一就是鐮刀形壞血病。這個突變發生在編碼血紅蛋白分子的基因上,一個CTT變成CAT,即其中一個堿基T變成A,使得一個血紅蛋白β—亞基N端的第六個氨基酸殘基纈氨酸(vol)突變為了谷氨酸殘基(Glu)。突變之后的血紅蛋白呈鐮刀型,失去大量輸氧的功能,而非正常的圓盤形,病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關鍵的問題在這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