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將是中國文藝復興的年代”

饒宗頤認為,國學是國人的文化精華和寶庫,蘊含著先哲道德關懷與睿智的核心精義。他憂心,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之下,許多知識分子過多地向外追逐馳騖,甚至不惜放棄本位文化。此種境況下,推陳出新重建經學,帶動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意義重大。他篤信: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踏上“文藝復興”的時代。

責任編輯:楊繼斌 實習生 賀風玲

饒宗頤認為,國學是國人的文化精華和寶庫,蘊含著先哲道德關懷與睿智的核心精義。他憂心,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之下,許多知識分子過多地向外追逐馳騖,甚至不惜放棄本位文化。

踱步方桌前,滿頭銀發的饒宗頤揮毫潑墨,行云流水間,四個蒼勁而又飄逸的大字“播芳六合”寫就。

“六合即為天地、世界。”饒宗頤收筆,位于杭州西湖畔的西泠印社柏堂中掌聲雷動。

創立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專業學術團體,有著“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譽。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等文藝翹楚先后擔任社長。百余年間,西泠印社名家輩出。

已邁入望百之年、與季羨林并稱“北季南饒”的饒宗頤,2011年歲末被推舉為第七任社長。2012年炎夏,他踏訪孤山社址,興之所至,欣然握筆題字。

那寄寓了厚重期許的四個字,亦是著作等身的他潛心治學歷程的真實寫照。

“無家可歸”

14歲那年,剛升入中學的饒宗頤迎來了學業生涯的轉捩點——退學。因為,學校教育已不能滿足他對于知識的渴求。這是一個頗需勇氣的決定,彼時,他才完成潮州城南小學的學業不久。

出身于廣東潮州一個儒商之家的他,自幼便開始誦讀經史、文賦、詩詞。名字饒宗頤,源于父親希望他能師法宋五子之首周敦頤。家中“天嘯樓”藏書數萬冊,天資聰穎的少年饒宗頤徜徉其間,盡享閱讀之樂趣。

兩位伯父嗜好收藏,存有眾多碑帖、拓本及畫作,更為他習書作畫創設了有利條件。學有所得的他盡顯少年老成,在與書界名流書信往來時絲毫不顯稚氣,許多人并不知曉,通信交流之人竟不足20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