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費:為何收,收多久
高速公路收費應有法律依據和充分理由,遵循經濟規律和市場經濟原則,決策應公開透明,用途應充分保障公共利益。
責任編輯:何海寧 蘇永通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周瓊媛
高速公路收費應有法律依據和充分理由,遵循經濟規律和市場經濟原則,決策應公開透明,用途應充分保障公共利益。
長假八天,全國收費公路首度免費大開,結果大擁堵。
免費午餐帶來的不全是掌聲。有公眾仍不滿足:平日也應該免費;路橋公司哭訴:損失慘重。
有人認為高速公路免費是“回歸公共品”之舉,但也有人聲稱行政命令干預上市公司。矛盾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誰的“公”路
開車經過中國任何一座路橋收費口,取卡收費后,車主都會收到一張發票。有時會收到財政部門開具的財務發票,有時會收到地稅部門開具的稅務發票。
不同類別的發票憑證,代表著對不同類型的收費路段收取通行費。在我國,收費公路分為兩類:政府還貸公路和經營性公路。
政府還貸公路是指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門“利用貸款或者向企業、個人有償集資建設的公路”,原則是“不以贏利為目的”;經營性公路是指國內外經濟組織“投資建設”或者依照公路法的規定“受讓政府還貸公路收費權”的公路。
中國收費公路的出現始于1984年,同年國家出臺“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政策。按照國務院法制辦和交通部負責人2004年接受人民日報采訪的說法,政策的邏輯可解讀為:
1.公路是公益性設施,從理論上講,應當全部由政府無償提供;
2.在交通需求巨大和政府財力緊張情況下,出臺此“特定政策”;
3.在財力增強和路網漸趨完善后,應“順理成章”實行以非收費公路為主,適當發展收費公路的政策。
按照交通部門慣常的說法,沒有收費公路政策,就沒有公路交通的快速發展。在我國現有公路網中,95%的高速公路,61%的一級公路都是依靠收費政策建設的。
以建于1990年的四川成渝高速為例,總里程為340公里,造價37億元,而成都市1990年全年的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