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筆下的胡適和傅斯年
胡適雖沒有直接給許倬云上過課,但他一直將胡適視為恩師。相比之下,許倬云和傅斯年關系就更親近了。因為許倬云在臺灣大學讀書時,傅斯年是他們的校長。在許倬云看來,胡適是開風氣的大師,而傅斯年則是實干家,能做研究,能辦行政,是不可多得的全才。
責任編輯:劉小磊
許倬云感激他的老師,但也指出了老師們的局限所在。圖為許倬云近照。
在許倬云看來,胡適是開風氣的大師,而傅斯年則是實干家,能做研究,能辦行政,是不可多得的全才。
許倬云在臺灣大學讀研究所的第二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李國欽獎學金,本可赴美留學,但出資人李國欽要求身心健全者才能獲得這筆獎金。許倬云是殘障人士,痛失獎學金。臺大校長錢思亮為許倬云感到不平,請胡適出面募集獎金。胡適四次去紐約郊區拜訪了華僑徐銘信先生。徐先生主張科學救國,不重視文科,但礙于胡適的情面,破例捐了1500塊美金,且說好下不為例。
靠了這筆錢,許倬云得以赴美留學。胡適雖沒有直接給許倬云上過課,但他一直將胡適視為恩師。
相比之下,許倬云和傅斯年關系就更親近了。因為許倬云在臺灣大學讀書時,傅斯年是他們的校長。許倬云入學三個星期后,校長就找他談話,勉勵有加,因為他卷子答得好。后來在全校作文比賽中,許倬云榮獲第一,校長又去找他,大加鼓勵。許倬云天生殘疾,傅斯年特別關照他,讓這位優等生在大學期間“得到一些頗為不同的待遇”。在傅斯年親自勸說下,許倬云才從外文系轉入歷史系。
不屈服權威
胡適、傅斯年的治學精神、政治理念,乃至他們的做人風骨,對許倬云都有很大影響。
不過許倬云并非死記硬背或生吞活剝兩位老師的教誨,他是通過自己的閱歷和感悟,一點一點理解并接受了老師的思想,并將這一思想貫徹在自己的行為中。
胡適的做人修養好,他的氣量大歸功于母親對他的言傳身教,在《四十自述》中,胡適說:“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深刻的影響。……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如果說胡適是從母親那里“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那么,許倬云則是靠理性、靠慎思明辨讓自己變成一個有涵養、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他說:“我至少常常想到,一己的情感沖動難免會影響到別人。自己怒時,可能以言辭傷人;自己怨時,可能不接受別人的善意;自己有求而不得時,可能嫉恨別人。因為對自己有這樣的了解,我只要還有一絲理性,這一絲理性就會把我從激越的關口拉回來,叫我約束一下自己的行為和言詞。這種在緊急關頭的自我節制,往往可以在俄頃之后立刻反省。”
事實上,許倬云留學五年的突破之一,就是懂得了“慎思明辨”的重要意義:“慎思明辨包括反省,這個過程常常變成我提煉自己的一個手段,且變成生活習慣了。有時候我也會很生氣,但是生氣以后,另外一個我立刻會在頭上冒出來,提醒我不能夠這么做。這就是我提煉自己的功夫。”
“容異”與“存疑”是胡適思想的兩大基石。許倬云赴美留學后,通過閱讀書本、觀察社會,慢慢懂得并接受了這兩塊基石。由此他也懂得了胡適自由主義思想的價值。
許倬云在芝加哥大學的第一堂課,就結識了一位微胖、禿頂的中年美國人,名叫柴勃爾。交談中,許倬云向他討教,作為一位留學生該如何讀書學習,柴勃爾對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