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13)
旦場鎮是電白縣下屬的一個小鎮,也是電白的建筑行業的發源地。旦場建筑業的發展就是電白建筑行業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外出打工已經成為這個“建筑之鄉”村民的生命軌跡里不可缺失的一程,30多年來始終如此,不曾間斷。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農民(1980-1984)
第三組樣本 輸出勞務,翻越城鄉高墻
第六篇 廣東電白:“筑”夢他鄉(1)
1961年11月11日,中央批轉了公安部頒發的《關于制止人口自由流動的報告》,決定由民政部門主要負責將那些沒有開介紹信的流入城市的人口收容起來遣送回原籍。1981年,旦場鎮的青年李家民獨自一人來到了海南。他的目的是找到在海南做建筑的老鄉,然后留下。他有一張介紹信,只是這張介紹信上的印章是他自己用番薯仿照大隊的印章雕出來的。這類的印章在旦場有一個響亮的稱呼——“番薯印”,農民就是靠著它闖進城里的。
在沒有身份證的年代,有了介紹信就等于讓外出人員有了一個合法的身份。“那(介紹信)可是像命一樣珍貴的??!”旦場鎮鎮長林票回憶,自己出門那年開到介紹信后,為了避免丟失,一直把介紹信藏在內褲里。
在當時,能拿到“指標”的人員都有著強大的社會關系。為了外出,一些拿不到指標的生產隊員開始嘗試將番薯削平,然后仿照大隊的公章進行雕刻,自己開上一封介紹信,蓋上“公章”。
旦場鎮是電白縣下屬的一個小鎮,也是電白的建筑行業的發源地。旦場建筑業的發展就是電白建筑行業的一個縮影。
旦場鎮南瀕南海,東北是420座低山和土丘構成的丘陵地帶,耕地面積很少,“貧窮和殘破”是老一輩人對于此前旦場鎮貌的記憶。不過,如今的旦場鎮是有著“建筑之鄉”美譽的鄉鎮。5月末,南都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