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14)

30年來,建筑業一度是電白生存的救命稻草,是維系的經濟來源;繼而成為發展的支柱產業,積淀構筑起幾代人薪火相傳的志業信仰。包括電白人自己也時常會琢磨一個問題:為什么偏偏是電白?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農民(1980-1984)

第三組樣本 輸出勞務,翻越城鄉高墻

第六篇 廣東電白:“筑”夢他鄉(2)

蓋上“番薯印”的“介紹信”

旦場鎮鎮長林票說,電白縣靠海,村里有很多漁民,海的另外一邊是海南,說著和他們基本相同的語言,在饑餓的壓力下,一些頭腦靈活、“游手好閑”的村民開始到海南去承包建房,海南也是電白從事建筑農民工相對比較集中的省份。

為什么選擇海南?鎮里人回憶說,當年海南當地人大都不會造房子,而且是女主外男主內,男人普遍不勞動,地里的活兒從種到收,女人們都一把給抓了。自然,建房子這種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如果當地男人不愿做,女人不會做,就只能留給不甘饑餓不甘寂寞的電白人了。

1981年,旦場鎮的青年李家民獨自一人來到了海南。他的目的是找到在海南做建筑的老鄉,然后留下。在他的身上,揣著一張介紹信,不同的是,這張介紹信上的印章是他自己用番薯仿照大隊的印章雕出來的。

這類的印章在旦場有一個響亮的稱呼——“番薯印”,記者在電白采訪時,許多人談到當時的番薯印,當年的無奈和豪氣涌上心頭,化作今天的會心一笑。

番薯印的產生正是緣于吳兆祺限制精壯勞動力外流的那10%—20%指標。

在當時,能拿到“指標”的人員都有著強大的社會關系。比如,電白縣馬踏鎮的吳廣,因為其伯父當時是鎮書記,才分到一個“外出指標”,拿到這個批標后,吳廣到廣州打工。這正是馬踏鎮的第一個農民工外出指標。

壓迫和反抗是相伴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也總是一起出現。

為了外出,有人開始嘗試將番薯削平,然后仿照大隊的公章進行雕刻,自己開上一封介紹信,蓋上“公章”。在交通信息極度不發達的年代,蓋有這樣印章介紹信的真假極難核實,于是,偷偷跑出的村民在外面有了一個合法的身份。還有很多偷跑出來沒有介紹信的隊員,把在城里混熟了的同鄉的介紹信借來,用刀片刮掉名字,再寫上自己的名字繼續用。

“沒有辦法,沒有介紹信,你不能坐車。也住不到店,就算偷偷到了地方,當地的保衛部門還要查夜。沒有這封證明就會被遣送回去。”當年的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