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不落后 ——專訪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
“我們這個俱樂部,18個人都是學養深厚、才智卓絕的大家,但也都是極其固執的老家伙,你以為其中一兩位可以主導整個局面?不,他們絕對做不到?!?/blockquote>
“我們這個俱樂部,18個人都是學養深厚、才智卓絕的大家,但也都是極其固執的老家伙,你以為其中一兩位可以主導整個局面?不,他們絕對做不到”有一回,諾貝爾文學獎出結果前一周,我恰巧在巴黎參加法國電視二臺著名的‘新書對話’(Apostrophes)節目,主持人畢沃(Bernard Pivot)沒放過追問機會:‘我知道瑞典學院很多事都是高度機密,但請你告訴我,這次到底是哪5位作家進入決選名單?’我的回應是,‘如果我告訴你了,我就別想回斯德哥爾摩了。’”
82歲的謝爾·埃斯普馬克,端坐在瑞典學院會議室專屬于他的第16把椅子上,笑盈盈地向本刊記者講述了這則小故事,并一再強調——“It's very very secret!”
謝爾·埃斯普馬克
1981年進入學院的謝爾已是老院士了,曾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長達17年,他將專訪定在5月10日(周四)下午3點,兩小時后,他和其他院士就在這個地方討論候選者名單——每周四下午5點開18院士的例會傳統,從國王古斯塔夫三世1786年創立學院開始,至今已堅持了226年。
謝爾•埃斯普馬克(Kjell Espmark)
生于1930年,瑞典詩人、小說家、文學史家。1981年獲選為瑞典學院院士、1987年至2004年間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出版有《借我你的聲音》、《日歷之外》等13本詩集、《失憶的年代》、《伏爾泰的旅程》等8部小說,及《諾貝爾文學獎:選擇標準的探討》等多部評論集。對全世界多數文學工作者而言,瑞典學院是一方神秘之地,甚至還散發著某種神圣氣息。古老的學院位于斯德哥爾摩有七百多年歷史的老城,緊鄰諾貝爾博物館,外面就是游人如織的露天廣場。拐入鵝卵石小路,推開學院圖書館的厚重大門,一下便隔絕了室外喧囂:肅穆沉靜中,只聽見那臺僅容3人的木質舊電梯在老樓里上下的聲音。
和這電梯一樣頗有年頭的,是18位終身任職的院士,他們精通英、法、德多門語言,都是著名作家和學者,其中包括歷史學家及專業語言學家。謝爾戲稱,“我們這個俱樂部,18個人都是學養深厚、才智卓絕的大家,但也都是極其固執的老家伙,你以為其中一兩位可以主導整個局面?不,他們絕對做不到!”
曾考慮提名魯迅,但被拒絕
會議室里,白色長桌邊圍著18把扶手鑲金的藍椅子,通常18位院士的座位都是固定的,中國人熟悉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