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吃的真相(11)
食品的保質期到底是什么意思?它與食品安全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
食品“保質期”與安全
有報道說英國一家叫做“威利斯”的博物館里保存著一個113年前制作的蛋糕,除了顏色有點發黃之外,看起來完好無損。該報道還宣稱“‘古董’食物并非都不能食用。英國《鏡報》報道,1974年,科學家研究從一艘1865年沉船上打撈的罐頭食品后得出結論,這些食品依然能吃。1938年,有人把一罐保存了100年的小牛肉喂給貓吃,并未產生不良反應。”
另一方面,有商家銷售臨近過期食品的新聞引發了廣泛關注。也有媒體揭露“保質期竟然由廠家自己定”,許多人難以接受。
保質期到底是什么意思?它與食品安全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
食品如何“變質”
每一種食物都有多種屬性,比如外觀、顏色、口感、味道、安全性等。當我們說一種食品“合格”的時候,指的是它在各方面都符合我們的要求?;蛘哒f,廠家對產品有各個方面的描述,不如說含有多少蛋白質、沒有怪味、吃了不會生病等。這種描述,實質上是食品生產者對消費者的承諾。
現代社會,食品很難堅持“現做現吃”。尤其是加工食品,從生產到消費,要經過運輸、分銷等環節。所以,保存食品是不可避免的。任何食品在保存中,前面所說的很多方面都會按照一定的速度發生變化。在不同的食品中,變化最快的那種屬性并不相同。比如奶、蛋、肉等生鮮食品,往往是細菌生長最先發生,然后才會有氣味等方面的變化。餅干,一般是受潮變軟,口感最先發生變化。而方便面,則可能是油先氧化,產生異味。細菌生長和油的氧化產生有害物質,而食物受潮變軟則只是不好吃了。在食品工業上,這些都算是“食品變質”了。
消費者關注的食品屬性首先是安全。食物的變壞最常見的原因是致病微生物的生長。它們的生長需要“種子”和合適的環境。自然環境中各種微生物無處不在,所以自然放置的食品中并不缺乏“種子”。它們生長的環境,必須要有適當的水分。只要食物足夠干燥,就無法生長。曬干的糧食不會變壞,就是這個道理。一度盛傳的美國一位女士把漢堡放了一年而沒有變壞,最大的可能也是那個地區很干燥,在細菌和霉菌長起來之前漢堡已經晾干了,也就不會再變壞。蛋糕中的含水量本來不算高,博物館中的那個蛋糕可能是比較快地失去了表層的水,因而環境中的細菌和霉菌無法在上面生長。而蛋糕經過了高溫烘烤,內部的細菌幾乎都已經被殺光,即使滿足細菌生長的水分可以保持更長的時間,也可能沒有“種子”而安然無事。
油脂氧化是影響安全的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油分為不飽和脂肪和飽和脂肪兩類。一般而言,動物油脂中飽和脂肪的含量高,而植物油中不飽和脂肪的含量高。不飽和脂肪在空氣中會被氧化,從而產生異味,其中有些成分還有害健康。博物館中的那個蛋糕大概是用動物油脂做的,因而氧化變質不明顯。不過,任何動物油脂中也還是含有一些不飽和脂肪,最終也還是會發生氧化??梢酝茰y,博物館中的那個蛋糕雖然看起來“完好無損”,但如果真正嘗一下的話,味道大概不會太好。
生鮮食物,尤其是植物,在離開“母體”之后依然保持著“生命活動”。這些“生命活動”是通過一類稱為“酶”的蛋白質來催化發生的。這些生化反應會導致硬的水果變軟,甜的水果會發出酒味等。
除了這幾種情況,食物“變質”還有失水、受潮、失去風味等。這些因素只是讓食物變得“不好吃”,一般不會導致安全問題。
作者:云無心 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保質期”保的是什么
一般情況下說的“保質期”,指在那個期限內,食品的任何一方面都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換言之,“保質期”是廠家的一個承諾——在此期限內,食品的風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會保證。如果出了問題,廠家需要負責。而過了保質期,并不意味著就壞了,只是廠家不再擔保。有時候,食品過期可能只是外觀不那么誘人,或者口感沒有那么好……這樣的食品,也還是能吃的。不過問題在于,它也完全可能是致病細菌數量很多了,吃了生病的可能性增高了。而且,你無法判斷它發生了什么變化。
許多非加工食品(比如生鮮農產品)或者冷凍食品,沒有“保質期”的要求,而采用“最好在某日期之前食用”的說法,英文是“best before”或者“best by”。它的意思不是說過了那個日期就不能吃了,而一般指某一方面不再是最好,生產者并不反對過期之后食用。與此相對應的,還有一個“used before”或者“used by”的日期。它的意義更偏重于:過了這個期限,出問題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了,生產者反對過期之后食用。此外,有些國家也把通常所說的“保質期”用“最好在……之前食用”的方式標注。
“保質期”是如何確定的
每一種食品都有一系列“控制指標”,比如含水量、硬度、外觀、細菌數等。此外,還有口味要求。從技術上說,保質期的確定是把一批食物按照需要的條件保存。每隔一段時間,拿出一部分樣品,檢測其所有的“產品指標”。只要有任何一項指標超出了設定范圍,這種食品就算“變質”了。對于各項檢測都符合要求的食品,一般還會進行口味評估。如果能夠“嘗出”明顯的差別,也算是“過期”。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確定按照某種方法生產出來的食品,會在多長的時間內不會“變質”。這個期限,就是保質期。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經常采取另一種方式。就是根據這種食品的產銷周期,計算需要的保質期。然后把食品保存到那一個時間(實際上研發中會比那個時間更長,以增加“保險系數”),再進行分析檢測。如果產品依然合格,就是用這個時間做“保質期”。至于它真正的保質期是什么,廠家就不關心了,因為它不需要更長的保證。如果不合格,那么就改進生產工藝來增加延長,直到合格。
同一種食品,技術好的廠家可以實現更長的保質期,這很常見也很正常。我國對于許多食品有國家統一的保質期,其實并不合理——在國家許可的保質期內,生產控制不好的食品同樣可能變壞。這樣,一個符合國家“保質期標準”的食品,完全可能是變質的。而對于那些下功夫改進生產工藝已延長保質期的廠家,國家標準反倒起了打擊積極性的作用。至于廠家是否會亂標保質期,需要的是對其保質期內的食品是否合格進行監測。不合格的要重罰,導致消費者受害的,需要賠償。在嚴格的監管之下,也就沒有廠家敢亂標了。
過了“保質期”的食品還能不能吃
顯而易見,食品的變質是一個連續漸變的過程。保質期內的“不發生明顯變化”并不是說“沒有變化”,只是變化的幅度能夠被接受而已。食品成分或者其中的細菌,不會看著保質期按照我們的指示變化——它不會像許多人想的那樣:在保質期之前,老老實實呆著;過了保質期,一下子就變成了毒藥了。而這個變化過程,又受著生產工藝和保存條件的影響。比如說,采用巴氏消毒的牛奶,冷藏兩周一般細菌還不會超標;而超高溫滅菌的,常溫下放幾個月乃至幾年都不會長細菌。即使是同一種食品,比如巴氏消毒奶,不同廠家的工藝控制條件也會使得變化的過程快慢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保質期內不變質”需要遵循廠家的保存要求才能實現。否則,在保質期內食品也可能變質,而廠家也沒有責任了。比如說,鮮奶保質期兩周,是指沒有開封而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經開蓋,或者放在室溫下,那么就可能很快變質,而廠家對此也沒有責任。再比如餅干,在保質期內不開袋的話可以保持酥脆。但是如果開了袋,環境又比較潮濕,就會很快受潮變軟,很難吃了。這種情況下,也不能追究廠家的責任。
保質期也好,過期日期也好,都只是一個控制標準。對于保質期比較長(比如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食品來說,過期日期前一天與后一天不會有多大差別。這就像我國男性22歲可以結婚,但是22歲生日的前一天和后一天,一個人至少在生理上不會有什么差別。
所以,“過期食品能不能吃”的問題,答案就是:吃了不一定會出問題,但是出問題的可能性升高了。比如說,在保質期內,10,000個之中難得有1個存在安全問題,真讓你碰上了可以向廠家索賠。而過了保質期,100個之中可能也有99個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如果你碰上了另外的那1個,就只好愿賭服輸。即使在保質期內,還是盡快吃完的好。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