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16)
重溫閩人到海外打工謀生的歷史,事實上開啟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農民工內部遷徙之外的另一求生路徑。歷史厚重的現狀、家庭悲情的別離、個人多舛的命運在他們的身上交織,折射出中國一個時代的不堪回首,和親歷者開辟美麗新世界的心酸血淚。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農民(1980-1984)
第四組樣本 走天涯,闖世界
第七篇 福州長樂:偷渡美國討生活(2)
操舟為業與移民網絡
長樂市鄭和研究會會長石金秋把長樂人骨子里既有的海外謀生沖動和冒險精神歸結到一個歷史人物身上——鄭和。他已成為長樂的文化象征、精神基因,乃至海洋文化信仰。
從1405年開始的28年間,鄭和先后七次從福州長樂出發下西洋,足跡遍布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當時長樂太平港正是鄭和船隊遠航的基地,也是鄭和所用巨艦的主要制造地之一。鄭和駐舶長樂,還在當地招募水手隨他遠航。這造就了長樂人“以海為田,操舟為業”的傳統。
清末設福建船政學堂和馬尾造船廠,很多長樂人到此學習和謀職,從事航海者更不計其數。長樂由此號稱“海員之鄉”。
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中國內地與美國不通航運,在香港地區、新加坡的船運公司任職的福州籍海員,通過“跳船”方式,開辟了移民美國的渠道。第一批長樂籍的美國移民,基本上曾是香港海員。他們隨公司商船到美國后,“跳船”留居美國,設法獲取合法留居身份,然后通過親屬移民簽證,將家眷遷移到美國,再通過其定居美國的各家庭成員,啟動親屬連鎖移民。
1988—1997年是長樂人偷渡美國的“黃金十年”。盧志中回憶說,閩江邊一度??恐魇降耐刀纱?,蛇頭就在船上扯嗓子喊:“有出去的沒有?”一些人背著簡單的行李,在岸上和親人告別,然后上了船,天才蒙蒙亮。
1990年,盧志中和猴嶼的鄭家璧等6人,重新出發。他們沒有選擇慣用的海路偷渡,而是采用了更為隱蔽、安全的方式——“換人頭”。
他們正月初八離家,到福州火車站搭乘前往昆明的列車。為了物色一個“好蛇頭&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