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美國大選觀察】美國大選2012:金錢味有點重
“金錢政治”常常被視為美國式民主選舉制度的原罪。本文討論的就是金錢與選舉的種種糾葛——政治捐款與言論自由的關系,“金錢政治”如何讓立法與司法纏斗不休,意識形態的分裂會怎樣侵蝕民主的價值?
責任編輯:張哲
“金錢政治”常常被視為美國式民主選舉制度的原罪。本文討論的就是金錢與選舉的種種糾葛——政治捐款
與言論自由的關系,“金錢政治”如何讓立法與司法纏斗不休,意識形態的分裂會怎樣侵蝕民主的價值?
花錢多的候選人都贏了
談論政治,繞不開談錢,競選時尤其如此。
大選中,民主、共和兩黨的競選團隊以及媒體一次次公布候選人募得的資金數額,往往成為戰局“晴雨表”。畢竟在此前三次總統大選中,2008年奧巴馬大勝麥凱恩,2004年小布什戰勝克里,2000年小布什險勝戈爾,勝選者各有優勢,但恰巧他們也都是籌款競爭的優勝者。簡而言之,在21世紀的美國大選中,到目前為止,花錢多的候選人都贏了。
租賃辦公室、發放職員薪水、廣告、傳單以及全國串場、演講,無一不需要花錢,而且數目可觀。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走完初選階段的希拉里·克林頓,為競選欠了約2000萬美元。沒有不費錢的選舉,僅以2010年美國國會中期選舉為例,五百多競選者被選成了“大負翁”。為了籌集競選資金,候選人及其團隊絞盡腦汁,投機鉆營。由此不難理解,政治獻金為什么成了選舉政治最容易滋生腐敗的土壤。
美國建國之初不是這樣的。那時的競選成本不高,加之建國一代的政治家往往都是擁有田莊地產的貴族,幾乎不必依賴政治獻金。此后,隨著美國疆土擴張、政黨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和信息手段的豐富……競選對金錢的胃口也急速膨脹。投資當然是要有回報的?;貓缶褪琴u官鬻爵,政客一旦當選,金主們依據當初的出價的多少挑選空余的政府職位。
1881年,履新未久的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美國惟一數學家出身的總統因“計算失誤”,漏算了一名競選支持者,被此人槍殺。深受震動的美國政府改革公務員制度,漸漸杜絕了“賣官”現象。不過,現代公務員制度雖然阻止了官職交易,卻不能消滅競選對金錢的需求。為了獲得充分的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