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經交困為一經——送別劉起釪先生
對于生活在21世紀的人來說,古書已經成為傳說。劉起釪先生卻將60歲到80歲作為自己的盛年,在失聰的情況下寫出了《顧頡剛學述》、《尚書學史》、《古史續辨》等要著,他歷三十余年撰成的巨著《尚書校釋譯論》,代表了國際《尚書》學的最高水平,譜寫了以一己之力專攻一經的傳奇。
責任編輯:劉小磊
劉起釪先生(圖左)與本文作者
對于生活在21世紀的人來說,古書已經成為傳說。劉起釪先生卻將60歲到80歲作為自己的盛年,在失聰的情況下寫出了《顧頡剛學述》、《尚書學史》、《古史續辨》等要著,他歷三十余年撰成的巨著《尚書校釋譯論》,代表了國際《尚書》學的最高水平,譜寫了以一己之力專攻一經的傳奇。
取得這樣的成績,劉先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晚年住在北京,家徒四壁,不要說沒有空調,連淋浴也沒有,洗熱水澡成為一大奢望。2004年底去南京,第二年被送到托老所,與一個八十多歲的癡呆老人同住一室,經過《金陵晚報》的呼吁,才調整為單人間。2012年10月6日,劉先生以95歲高壽逝世于這家托老所,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學生,老人走得是那樣的孤獨。
延續清代、民國學統
1917年,先生出生于湖南省安化縣,其祖父號吟古先生,是晚清學術大師王先謙的及門弟子,曾在岳麓書院讀書多年。劉先生上學識字后,他的祖父利用每天晚上和假期對他進行儒家傳統教育,從《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入手教詩文,從《文字蒙求》入手教小學,從《孟子》、《論語》入手教經籍,從《文中子》入手教子書,從《紫陽綱目》教歷史。到劉先生14歲時,祖父已用心教完《左傳》,并讓他每年點讀一遍。至于《尚書》和《詩經》,因祖父年事漸高,只授其大要,讓劉先生根據《孔傳》、《毛傳》去讀??傊?,家學淵源奠定了劉起釪先生的治學基礎,使他具備了古典學術的根底。
劉先生1941年考入中央大學,中央大學是現在的南京大學的前身。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有意把中央大學扶植成與北京大學相提并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