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季圖書觀察·思想篇】“暴民政治”的由來
沃格林筆下的“暴民政治”與“低俗者”,分別指那些受歪曲的“意識形態”所鼓動的群眾運動,以及那些不足以把握人的存在真相的“意識形態鼓動者”。甚至在沃格林看來,有些思想家是在“自覺充當知識騙子,其目的是為了維持一種意識形態,允許他以一場道德義憤秀來支持對人實施暴力行為”。
責任編輯:劉小磊
《自傳性反思》,[美]沃格林著,徐志躍譯,華夏出版社,2009年7月
《沃格林革命:傳記性引論》,[美]埃利斯·桑多茲著,徐志躍譯,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7月
《現代危機:政治學評論1939—1962》,[美]麥克亞當斯編,曹磊譯,新星出版社,2012年5月
《彎曲的脊梁:納粹德國與民主德國時期的宣傳活動》,[美]蘭德爾·彼特沃克著,張洪譯,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6月
《沃格林革命:傳記性引論》,[美]埃利斯·桑多茲著,徐志躍譯,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7月。
1964年,沃格林在慕尼黑大學開設了一門“希特勒與德國人”的討論課程,試圖對納粹思潮進行一次徹底的批判,在他的回憶錄《自傳性反思》中,記述了當時的一些想法,針對納粹時期的“暴民政治”,他有這樣一段曲折而又包含深意的話:
這些粗俗者與暴民政治的問題不能輕易打發;你不能簡單地以不予關注而了事。它們是生死攸關的嚴肅問題,因為,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 圖片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