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信中華文化的力量追思南懷瑾先生
2012年中秋月圓前夕,族伯父、恩師南懷瑾先生圓寂于蘇州吳江太湖大學堂。懷師一生功德言,青史自有公論。而老師對晚生后輩耳提面命、諄諄教誨的和藹音容,宛在眼前。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張潔瑤
南懷瑾(1918-2012)
2012年中秋月圓前夕,族伯父、恩師南懷瑾先生圓寂于蘇州吳江太湖大學堂。懷師一生功德言,青史自有公論。而老師對晚生后輩耳提面命、諄諄教誨的和藹音容,宛在眼前。
記得2011年中秋,我去拜望老師的路上,給他發短信,說起在安吉高山搞現代農業,助山民脫貧,自己在山上種了些有機果蔬奉上,并寫了一份短信清單。相見之后,老師很高興,當著大家的面說:“存輝是我看到第一個會用禮單的人,禮單是中國文化,古人送禮一定有禮單的。你怎么知道用禮單?”懷師吾道不孤的喜悅溢于言表,命秘書取出一尊佛像相贈,說是“今天特別高興要給存輝獎勵”。
中華文化以詩禮傳家,同學告訴我,老師每見文化復興跡象,縱是細微之處,也必大喜過望。懷師一生念茲在茲,唯恐我華夏文化絕學不續,行而不遠。每逢有領導前去拜望,懷師總是對他們強調,世界強大民族之間的競爭,最終爭的是意識形態,也就是文化內核的較量。一次,懷師以好萊塢電影為譬喻,說明西方文化是如何吸取中國文化,通過各種現代化手段起到教化眾生、凝聚民族精神作用與方向的。領導好奇地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