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儒家的“虛君共治”
在秦后兩千年中,傳統中國所施行的政制也不可簡單地命為“皇權專制”,毋寧說,在經過漢代董仲舒“復古更化”之后,原來由法家設計的秦制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混合政制,即所謂“以霸王道雜之”,既有法家專制的一面,也有儒家反專制的一面。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張萍
2012年6月8日,在嵩陽書院,50名中小學生身穿漢服,手持儒家經典書籍誦讀、學習傳統文化。
《經濟觀察報》2012年10月22日 吳鉤
(原文摘編)在秦后兩千年中,傳統中國所施行的政制也不可簡單地命為“皇權專制”,毋寧說,在經過漢代董仲舒“復古更化”之后,原來由法家設計的秦制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混合政制,即所謂“以霸王道雜之”,既有法家專制的一面,也有儒家反專制的一面。
儒家的治理理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君臨但不統治即為無為,君主虛其位,國家的治理權交給經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