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讓基層百姓優先受益——對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公室主任孫志剛
到2011年底,基本醫保已覆蓋了全國13億人口,參保率超過了95%,建成了一個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醫療保障網。醫改是個世界性的難題,雖然制度、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但醫改基本理念都相似;把醫療衛生作為公益性事業,不管是政府辦的醫院還是社會辦的,都不把賺錢作為目的。
責任編輯:李梁
到2011年底,基本醫保已覆蓋了全國13億人口,參保率超過了95%,建成了一個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醫療保障網。
改革選擇從基本入手,從最薄弱的環節改起,把大量資金、財力投向基層,把更多人才、技術引向基層。實踐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醫改是個世界性的難題,雖然制度、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但醫改基本理念都相似;把醫療衛生作為公益性事業,不管是政府辦的醫院還是社會辦的,都不把賺錢作為目的。
醫改,關系13億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公布,國務院成立了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為組長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新一輪醫改正式拉開帷幕。
2012年3月,國務院頒布出臺了“十二五”醫改規劃,對未來四年醫改目標和任務作出了全面部署。
如何看待三年醫改的路徑選擇和成效?未來四年,中國醫改將從哪些方面著力?南方周末記者就此專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公室主任孫志剛。
最偏遠、最困難的人群優先得醫改實惠
南方周末:新一輪醫改已經進行了三年。對比之前設立的目標,你如何看待這三年醫改的實際效果?
孫志剛:中國三年醫改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效。概括起來,就是建成了一個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醫療保障網;重新構建了一個嶄新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平臺,平臺的軟硬件建設、功能設置和運行機制,較改革前有質的變化。很多改革舉措都聚焦在基層,形成了政策的疊加效應,其效果和能量正在逐步釋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同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了新的突破。
南方周末:這三年來,醫改主要惠及了哪些人群,中央政府對醫改的投入情況如何?
孫志剛:到2011年底,基本醫保已覆蓋了全國13億人口,參保率超過了95%。政府對城鄉居民醫療保障的補助標準逐年提高,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大幅提升;同時探索大病救助辦法,切實解決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積極為城鄉居民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在保持原有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不變的基礎上,三年間中央又專門安排三百多億元用于全國人民的預防保健,開展了十大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七大類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提升全民族健康素質,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在基層機構普遍建立了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物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結束了幾十年基層以藥補醫的歷史,基本藥物價格全國平均比改革前下降了30%,大大減輕了老百姓看病的負擔。
醫改有力調動了基層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鶎俞t改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定位為公益性事業單位,運行和發展費用有了保障,解除了醫療機構的后顧之憂。同時,建立以服務數量、質量、效果以及居民滿意度為核心的新的考核和激勵制度,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待遇普遍提高,醫務人員職業價值得到了體現。
三年醫改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投入最多、建設規模最大、條件改善最明顯時期。中央政府安排了630多億元重點支持了3.3萬多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設,基本實現了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每個縣都有達標縣級醫院。大力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加強培養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人才隊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