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煎中藥,20年煎熬盼定音
曾經作為科技創新成果面市的中藥配方顆粒制藥技術,究竟是代表中藥現代化改革的方向,還是偏離了中醫藥傳統理論?20年來,盡管一直未有定論,但全國范圍的試點規模與日俱增,如今,無論是力挺者還是質疑者,都迫切希望塵埃早落定。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周瓊媛
曾經作為科技創新成果面市的中藥配方顆粒制藥技術,究竟是代表中藥現代化改革的方向,還是偏離了中醫藥傳統理論?20年來,盡管一直未有定論,但全國范圍的試點規模與日俱增,如今,無論是力挺者還是質疑者,都迫切希望塵埃早落定。
26歲的陳怡(化名)最近在北京一家中醫院看胃病,抓藥時醫生給她兩個選擇——要么像祖先們那樣把十幾味中藥帶回家用文武火反復煎熬,要么把濃縮后的十幾種中藥配方顆粒像速溶咖啡一樣沖著開水喝下去。
盡管味苦難咽,但這位經常出差的年輕人還是接納了后者,主要因為“新式中藥”攜帶方便。
實際上,這種以中藥飲片為原料,利用現代化生產工藝全成分提取而制成的速溶中藥顆粒,早已不能稱作“新產品”。在國內,它被視為“中藥現代化改革方向”的探索,已經試點了整整20年。20年里,因為便攜、服用方便等優點而深受青睞,市場規模逐年擴大。
綜合多家試點企業的說法,被命名為中藥配方顆粒的“新式中藥”已被國內34個省、區以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12億人次使用。而來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數據披露顯示,僅2009年,天江藥業、廣東一方、南寧培力、華潤三九、四川新綠色和北京康仁堂等6家試點企業共生產中藥配方顆粒2500噸,銷售額即達10.9億元人民幣,占中藥飲片年銷售額的6%,且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遞增,其產業化趨勢已經形成。
令人意外的是,這一行銷國內外的中藥產品至今仍身份未清——藥劑包裝袋上印有廠名廠址、用法用量,卻沒有批準文號。
致力于推動中藥免煎顆粒合法化的行業人士,也抱怨,“國際上還沒有一個藥用了近20年、十多億人次,卻沒有一個合法的身份。”
這一特殊境遇背后是圍繞中藥免煎的效用持續經年的爭論。持反對意見的人士堅持認為,這種技術背離了傳統的中醫藥理論,也不符合藥品管理法的規定。
療效“基本一致”還是“降低”
事實上,這種號稱“免煎中藥”的新型顆粒,與感冒清熱顆粒、龍牡壯骨顆粒等“多味藥合煎后再提取”的中成藥顆粒劑截然不同,它是把單味藥提取濃縮,然后加入淀粉糊精制成顆粒,服用時根據處方把各味藥的顆?;旌蠜_服。
自1992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