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瑞典人決定世界文學價值取向,有道理嗎?
從賽珍珠的年代開始,中國與諾貝爾文學獎的關系就屢受打擊。1938年賽珍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稱她“史詩般豐富又真實地描寫中國農民的生活”,卻對魯迅、巴金、丁玲這些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優秀作家視而不見。這些似乎都說明,對于非西方作家而言,諾貝爾文學獎有一種不可動搖的偏見。
責任編輯: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陳浩民 吳燁 張潔瑤
2012年諾獎最核心五人評委投票選出莫言時的照片。除了評委會主席·維斯特拜里耶(中)和克里斯蒂娜·?。ㄗ蠖┩?,賀拉·恩格道爾(右二)、卡塔琳娜·弗羅斯騰松(右一)均是埃斯普馬克(左一)的學生。他們在瑞典學院18位院士中的座位分別是:12號、14號、17號、18號和16號。
早在20年前,我在丹麥奧胡斯大學教當代中國小說的時候,就選用過一篇莫言的作品。當然,當時還用了其他與他同時代作家的小說。
這些作家被認為是現代派或實驗派,他們大多生于1950年代,在1976年“文革”正式宣告結束后開始發表作品。丹麥的學生——漢語流利,也知曉中國歷史和文學——通讀莫言的小說后,都評論說:和其他作家相比,他的語言艱澀。
他們說,莫言用了太多鄉俚和半文半白的詞句,更不用說那些豐富多變的詞匯,即便捧著字典讀他的小說,最后還是弄不明白。所以,當了解到莫言2006年寫《生死疲勞》時不光手寫,用的還是毛筆時,我并不吃驚。他曾說,電腦拼音輸入限制了他的詞匯使用。
現在,莫言成了中國作家中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西方的作家更優秀?
1989年,我和理查德&mid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