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錫伯文化帶回老家去 一對半百夫妻的執著堅守

2000年,受沈陽錫伯族人邀請,四十多歲的肖昌和文蘭提前退休,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族人自治縣來到沈陽,擔任興隆臺錫伯族學校的教師,專門教小學生錫伯語。12年后,興隆臺依然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用錫伯語與肖昌夫婦對話。

責任編輯: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陳浩民 吳燁 張潔瑤

華士哈爾·肖昌(左)2000 年受沈陽錫伯族人邀請,從新疆回到沈陽,和妻子一起擔任興隆臺錫伯族學校教師,教小學生錫伯語。除此之外,他們還承擔起了當地的錫伯族文藝節目編排、錫伯語店招編寫等一系列工作。 (南方周末記者 馮翔/圖)

興隆臺鎮最繁華的大街上,每一家店鋪的招牌上除了漢字,都還有一種自上而下書寫的拼音文字,如藝術品般古拙美觀。2006年,鎮政府出資15萬元,統一為近百家店鋪、機關單位更換了添寫錫伯文字的招牌。沒有人反對,更換得都很痛快。

“創意”來自現任鎮黨委書記、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賈常生,錫伯族人。錫伯族大約有20萬人口。遼寧沈陽的興隆臺有四千六百多錫伯族人,占全鎮人口三分之一多。但全鎮能看懂招牌上那些錫伯文的人,只有兩個:肖昌和文蘭夫婦。他們也是編寫這些招牌文字的人。

“往招牌上描的時候,很多工人把字描錯了。他們看不出來。”走在興隆臺的大街上,肖昌望著兩邊的招牌,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2000年,受沈陽錫伯族人邀請,四十多歲的肖昌和文蘭提前退休,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族人自治縣來到沈陽,擔任興隆臺錫伯族學校的教師,專門教小學生錫伯語。

效果并不理想。因為是非考試科目,每班每周只上兩節課,教些最簡單的日常語言,小孩們很快就忘光了。12年后,興隆臺依然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用錫伯語與肖昌夫婦對話。

有請肖老師、文老師

肖昌全名“華士哈爾·肖昌”,在學校櫥窗里,就被簡化成“華肖昌”。當地人見了他打招呼,叫多了就成了“華老師”、“肖老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