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中國的“現代性”

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他認為,現代化有好多種,但從來沒有“沒有傳統的現代化”。只有在思想上最懶惰,或者在觀念上只有傳統與現代的兩極觀的個體或團體,才會狂熱崇新,或狂熱地迷古。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張莊

金耀基,1935年生,原籍浙江天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臺北“中研院”院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金耀基 供圖)

金耀基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現代化問題研究,他認為中國現代化的終極愿景,是要構造一個中國的“現代性”,尋求中國的現代文明秩序。這種秩序,也必然包含中國傳統的因素。在這一進程中,現代大學教育扮演著終極的角色。大學除了提供知性功能以外,也應肯定“實踐理性”的重要性,培養現代社會公民的行動能力與價值觀。

構造中國的現代文明秩序

問:你一直在倡導中國的現代性,最近有哪些新的思考?

金耀基:中國到底應該怎么發展,這個問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圍繞著我。1966年,我開始寫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第一本書《從傳統到現代》,那時臺灣還有一些文化論爭,論爭只是重復五四前后那些東西,我覺得,看中國問題,對切入點究竟在什么地方必須要有真切的把握。1964年第一次到美國進修,回來后我用社會學的一些理論與觀點(論述是社會科學式的,不像過去一些文人式的討論),提出來一個中國現代化的問題。

1905年清政府“廢科舉,設學校”之舉,是中國文化與教育上“現代轉向”的一個標志,而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則是中國政治發展上“現代轉向”的里程碑。 無疑地,中國的現代化對傳統中國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它顛覆了中國兩千年來構成的一個自成體系的文明秩序,這個傳統的文明體系,就文化規范的角度言,誠如陳寅恪所說,是建基于儒家的三綱六紀的,名教綱常是儒家文化價值的制度化的呈現,我稱之為“制度化的儒學”,它與傳統帝國、皇權及科舉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必須指出,從洋務到維新到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它們對中國傳統文化雖是愈來愈烈的批判,實際上中國文化并沒有消亡,但儒學是被“去中心化”了,而“制度化的儒學”則是壽終正寢了。(詳見2007年12月北京大學第二屆費孝通紀念講座論文《文化自覺、全球化與中國現代性之構建》)

整個20世紀中國現代化的工作,基本上是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各個領域尋求新制度的建立,也即從事于“制度的現代化”。20世紀的中國有太多的事件阻滯或扭曲了現代化的過程,特別顯著的如軍閥割據、日本的侵華、“文化大革命”,內地到1978年之后才大步走向中國現代化。

內地近30年的現代化,幾乎與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一波的全球化同步,中國進入世界,世界也進入中國。因而在中國崛起的強音中,不能不冷靜地自問,中國現代化的最后目標是什么?

我認為中國現代化的終極愿景,是將來要構造一個中國的“現代性”,就是尋求一個中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