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現代化的基本動力

金耀基,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他認為,大學在研究與教學之外,尚應有“創造性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之形成,老少學者居息一堂,不時有面對面的對話,顯然是有力的因素之一。牛津有將近40個書院,劍橋有超過30個書院。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張莊

問:創辦了新亞書院的錢穆先生曾說:“始于議政事,繼以論風俗,終于思人才,極于正學術”。他批評康有為:“學術有不暇正,人才有不暇論,風俗有不暇辨,一切務以變法改制為救亡……徒為兩敗之道。”如何理解現代學術在追求現代文明秩序中的作用?能否談談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的功能和區別?

金耀基:在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是當時知識界最受歡迎的。德先生的命運不是那么順利,更不是飛黃騰達,而賽先生一到中國就不得了了,變成萬能博士,人人都崇拜它。賽先生成了新的神,當然也影響到大學的整個知識的結構。其實,科學自1905年,清廷下詔“廢科舉,設學校”后便漸成為中國學術思想的主位了。

民初,大學中去了理學,科學更取經學之地位而代之。我認為從經學到科學,是中國百年現代化三大主旋律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的文明轉為今日正形成中的現代文明體的根本動力??茖W之重要與對人類的貢獻是不待言的。今日的問題是對科學的迷信,是科學主義。

我這里只想強調的是,在科學大勝之下,大學里的知識結構已成為一個“認知性的復合體”,出現一種排他性的“知識的科學典范”。即是說,什么都以科學為尺度,一定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