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邊上,養不活的樹民間治理渭河的失敗樣本
這是一個并不陌生的中國故事:一項打造“500公里綠色長廊”的渭河治理工程轟轟烈烈上馬,不到兩年便人走茶涼、一地雞毛。一個滿懷激情的商人也被裹挾進來,投資的上萬株樹苗成了無頭公案。而如今,更龐大的治理工程又將展開,殘存的樹也可能消亡殆盡。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周瓊媛 陳佩
農民將死去的楊樹撿回去當柴火,原來的“綠色長廊”已無處尋覓。
這是一個并不陌生的中國故事:一項打造“500公里綠色長廊”的渭河治理工程轟轟烈烈上馬,不到兩年便人走茶涼、一地雞毛。一個滿懷激情的商人也被裹挾進來,投資的上萬株樹苗成了無頭公案。而如今,更龐大的治理工程又將展開,殘存的樹也可能消亡殆盡。
這是一個“500公里綠色長廊”渭河堤岸建設工程近乎荒蕪的故事,在渭河邊一座縣城,曾經的堤岸防護林已變成農民手推車上的柴火,“咯吱咯吱”搬走。
一拍即合,風光上馬
2000年,陜西人宋于忠在北京從事企業管理,月工資一萬多元,那時候西安的房價還只有一千多元每平方米。21世紀初,他嗅到了新能源帶來的商業氣息,認為能源樹種可以解決我國生物質能產業中的原料問題。2005年,宋于忠放棄北京的工作,回到陜西種樹。
宋于忠在西安周邊的一處農場呆了下來,種植油料樹種山桐子和文冠果。那幾年的時光被妻子稱為“勞改”——平日在西安上班,周末趕去農場育苗。有一次,宋的兒子拔了一根苗子,被宋踢了一腳。兒子哭著說,苗子就是爸爸的兒子。
經過三年的選育,農場內30畝地已經容不下這些樹苗。這時候,宋于忠聽說興平市正在實施渭河近堤綠化林帶工程。這個有著漢武帝和楊貴妃墓的縣級市隸屬于咸陽,在咸陽市轄區內渭河流程最長,長達30.5公里。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孕育了八百里秦川。自唐代中期以來便命運多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