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19)

在1984—1988時段,同樣不能被我們忽略的典范還有浙江溫州龍港鎮,這是一座農民工填充造就的新城。農民工是沉默的大多數,在我們鎖定的8個樣本地,那些人潮中很難讓人記住面孔的農民工,卑微,且命運多舛,但他們始終前行,成為改變中國的關鍵力量。

第二部 跨一只腳進城(1984—1988)

綜述 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

1984年,鄧錫峰18歲,可以拿到每月760元工資,這在當時是天文數字。他剛剛初中畢業,在無錫東亭鄉鎮企業崛起的黃金期,體驗到跳龍門式的農民務工喜悅。而在500余公里外的河南固始縣,慘淡經營的鄉鎮企業,卻沒能給富余的農村勞力以太多就業出口,比鄧錫峰年長一歲的李明新,在外出打工受騙的記憶中,還是決定奔赴北京。

這一年的4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發署名傅仁章的文章《建筑隊伍要走聯合道路》。這篇文章說,由于長時期以來“左”傾思想的影響,在建筑隊伍組織體制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阻礙了經濟效益的提高。國營建筑隊伍是建筑的骨干力量,是我們前進的基礎。但農村建筑隊發展很快。這支隊伍的巨大作用,已經日益顯露出來。

傅仁章進一步建議,在勞動力多余又有一定建筑技術基礎的地區,也可有計劃地組織建筑隊進城施工。這既能減輕國營建筑隊伍的負擔,又能增加農民的收入。“據調查,把一名固定工換成一名農民工,企業和城市每年可減少各種福利費和補貼793元,而農民工可收入近千元。這樣做,利國利民,兩全其美。”

農民工開始以正面形象進入黨的喉舌。當其時,整個社會都在思考如何進一步發展生產力。

作者:《南方都市報》特別報道組 出版:花城出版社

你“萬元戶”了么?這一年,以鄧小平在深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