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特別報道·這十年】上天入海: 更高、更深、更遠
中國的科技和國防力量雖然已接近“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程度,但比起發達國家,比起中國不斷拓展的國家利益,仍在向更高、更深、更遠的目標追趕的道路上。
責任編輯:李梁 馮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編者按
從2002到2012,中國走過不尋常的10年。
10年前的十六大,當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走上執政前臺,人們用“新政”二字,表達對中國未來的期待。10年后,回望來時道路,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遷,每個人都感同身受。
這10年里,中國經濟一路高歌猛進,GDP超過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城市化浪潮席卷內陸的許多個角落,帶來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取消農業稅、新農村建設和基層醫改,正在從根本意義上改變著傳統的中國鄉村;10年里,網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信息在網絡流動,民意在網絡匯集,推動著政府和社會走向透明開放。10年里,SARS、地震等突發災難,錘煉著中國人的精神,而奧運會和世博會,讓世界走近中國,也改變著中國的世界形象。
這10年里,“科學發展觀”成為中國發展的指導思想;政府信息公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曬三公”成為中央和省級部門的“例行”動作。10年里,創新社會管理成為從中央到地方的重點課題,政府和社會的關系正在厘清,民間社會組織獲得了發育空間。中國以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的決心,一心一意求發展。
今天開幕的十八大,將掀開中國未來10年改革和發展的新篇章。南方周末推出十八大特別報道,和讀者一起回望過去10年那些有意味的瞬間。
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上懸掛滿旗,艦員分區列隊。
2012年11月4日,在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入列已一個多月的時候,軍方首次發布消息:艦載機在航母上成功起降,觸艦復飛——艦載機在航母上起降,歷來被認為是航母形成戰斗力的標志。
其實,早在權威消息發布前,圍繞艦載機的猜測就已在軍迷圈子和國外媒體上傳開。美聯社10月15日即發出消息稱,“首艘航母交付海軍,凸顯出中國欲成為亞洲先進海軍強國的雄心”。
2012年6月22日,“蛟龍”號完成7000米級海試第三次下潛試驗,安全返回母船。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6963米,并獲得了一個生物樣品。
2012年10月30日,上海,“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航天展”即將揭幕,工作人員在“神九”與天宮一號對接機構機械組件的展區內布展。
中國的科技和國防力量雖然已接近“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程度,但比起發達國家,比起中國不斷拓展的國家利益,仍在向更高、更深、更遠的目標追趕的道路上。
盡管遼寧艦的主要系統裝備是由中國自主建造和改裝的,但無可否認,它是在前蘇聯海軍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妒澜畿娛隆冯s志主編陳虎說,“中國真正要取得和需求相匹配的遠海作戰能力,還相當漫長。”
航母駛向藍海,“蛟龍”則潛入深洋。2012年6月27日11時47分,中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刷新了“中國深度”——下潛7062米。幾乎在蛟龍入海的同時,神舟九號飛船搭載三名航天員進入太空,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了第一次載人交會對接。
過去十年間中國“上天入海”的背后,研制工作漫長而艱辛。陳虎在1980年代讀書時就參與了最新一代國產常規動力攻擊潛艇——宋級潛艇的設計,但直到2000年之后,它才獲得廣泛運用。而蛟龍號的研制也花了半代人的時間。
技術的進步離不開大量投入。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王大洲的話來說,“集中力量辦大事”仍然是戰略高技術發展的基本路徑。
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長。在硬件裝備方面的虧空被補上的同時,軟件建設能否跟上?“這不僅僅是一艘船的問題。”陳虎說。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