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經濟新動力·廣東】中國面板與時間賽跑

在曾經由日、韓、中國臺灣主導下的液晶面板市場,現在有了中國大陸的新對手——深圳華星光電。這家總投資規模達245億元的公司對廣東產業升級、電子產業鏈的形成意義深遠,但作為這個產業的后來者,華星光電不可能長期依賴政府扶持,它需要與時間賽跑,積累足夠的資本和技術實力,以跟上技術升級的浪潮。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敏夏

2011年8月8日,深圳,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現代化自動生產線即將入庫液晶面板。 (CFP/圖)

在曾經由日、韓、中國臺灣主導下的液晶面板市場,現在有了中國大陸的新對手——深圳華星光電。這家總投資規模達245億元的公司對廣東產業升級、電子產業鏈的形成意義深遠,但作為這個產業的后來者,華星光電不可能長期依賴政府扶持,它需要與時間賽跑,積累足夠的資本和技術實力,以跟上技術升級的浪潮。

2012年10月26日,TCL(000100.SZ)公布的三季報顯示,華星光電項目提前三個月實現設計產能10.8萬片,良品率達到95%,成為海峽兩岸產能最大的8.5代液晶面板工廠,并在2012年9月實現經營性盈利(即不計補貼的主營業務盈利)。

這是個難得的好消息。在2012年上半年,華星光電經營性虧損仍達4.8億元。

2010年1月,華星光電8.5代液晶項目在深圳市光明新區正式打樁。用了17個月建成投產、10個月爬坡達產,創造全球范圍內業界最快的紀錄。245億元的投資規模,也使其成為深圳市建市以來單筆投資額最大的工業項目。

從其股東構成來看,一誕生便具有某些先天優勢。其主要股東包括TCL、深圳深超科技有限公司、韓國三星電子。TCL是下游家電企業,自華星光電量產之后,就是其第一大客戶;深超科技是深圳國資委直管企業,代表著政府的扶持;三星電子擁有技術優勢。

但作為液晶面板行業的新玩家,華星光電一出生也面臨著種種風險:如何挖掘人才,形成自己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如何規避折舊成本高、回報周期長的行業定律?如何在新一代技術成熟之前完成自己的資本和技術積累,而不致落伍?

過去,日本、韓國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