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經濟新動力·廣東】“公共秘書”科技局
科技局的變遷,背后是經濟增長驅動力的變化??萍季值拿β?,則是因為市場力量尚薄弱。只有當包括實驗室、生產線與金融市場在內的現代市場經濟能自如運轉,目前為三方提供連接的科技局,才能悠閑下來。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敏夏
東莞與高校合作成立的產學研機構,大多藏在這些安靜的小樓里。
科技局的變遷,背后是經濟增長驅動力的變化。
科技局的忙碌,則是因為市場力量尚薄弱。只有當包括實驗室、生產線與金融市場在內的現代市場經濟能自如運轉,目前為三方提供連接的科技局,才能悠閑下來。
從配角到主角
“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這是嚴濟榮的常態。
嚴是東莞市科技局副局長。2012年11月8日上午,在與南方周末記者交談的一個小時里,兩家申報市創新科研團隊的當地公司找他。這兩個項目,從寫申報書再到答辯、做PPT,嚴的輔導可謂是細入骨髓,連標點符號的錯誤都管。
嚴濟榮還兼任東莞市資本上市辦副主任,因為輔導多家企業上市,他在當地被譽為“企業教父”,找他輔導上市的人排成了隊,也擠滿了他的每一天。
在科技局,如此忙碌的不只是嚴濟榮。
當天下午,發展規劃科科長李耀球的辦公系統里,閃動著三個需要緊急處理的會議批件?,F如今,在東莞凡是涉及經濟的會議都會叫上科技局的人。
繁忙是科技局的共同場景。因為全局39人根本忙不過來,不得不從其他單位借調了15個人。
嚴濟榮在東莞科技局已經工作了17年。他依稀記得,1995年他剛來時,只有四個科室——辦公室、科技計劃科、科技管理科、專利管理辦公室。當時政府支持的經費叫做科技三項經費,主要面向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基礎性實驗,金額不過百萬元。
當時,科技局除了制定每年的工作計劃和發放科研經費,還有兩項工作,即培訓企業和政府部門使用電腦和互聯網,宣傳知識產權的重要性。
1997年,東莞科技局第一次組織產學研考察團,但企業的報名數卻是零。無奈之下,科技局找來七八個公務員充數。
“在十一五之前,科技是配角,這些年漸漸變成主角。”嚴濟榮說。變化從2006年開始。“十一五”政府提出了轉型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口號。
從這一年開始,東莞設立科技東莞工程專項資金,市財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億元。而在此之前,東莞每年的科技經費不過三四千萬元。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已經翻了一番,成了20億,科技局也從清水衙門變成了手握重金之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