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經濟新動力·廣東】“要有耐得住寂寞的經濟,耐得住寂寞的政府”
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的探索,無論得失,在經濟增長與制度改革上都深具意義。因為,廣東每增長2個百分點,就能帶動全國經濟增長0.25個百分點。而自1970年代以來,這里一直是中國最為重要的改革之地。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舊有的粗放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被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全球大變局,則提供了世界史上并不多見的趕超機會。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并且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如果政府轉型與經濟轉型能相互激蕩,將極大激發市場活力。
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的探索,無論得失,在經濟增長與制度改革上都深具意義。
因為,廣東每增長2個百分點,就能帶動全國經濟增長0.25個百分點。而自1970年代以來,這里一直是中國最為重要的改革之地。
不過幾年,原本看不到人影的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竟然也開始堵車了。
就在三四年前,這個占地廣闊的國家級高新區,雙向八車道上,常常只有一輛車。而現在,這里已是車流不息,企業要想搬進來得接受挑選。
在十一年前,這里還不過是一大片荒著的荔枝林——一如改革開放之初的珠三角。
似乎是一種隱喻。經過三十余年的粗放發展后,廣東這個中國經濟第一大省,正在重新開拓新的荒地,尋找新的動力。
“產業升級與制度創新,是廣東應該同時走的兩步。”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說。他在浙江大學執教20年,2002年來到廣東,長年關注轉型問題。讓他 印象深刻的是,廣東官員中正在率先形成越來越多的“放手”與服務共識。他說,“轉型不是一天兩天,要有一個耐得住寂寞的經濟,也要有一個耐得住寂寞的政 府。政府寂寞了,市場就熱鬧了,真正的繁榮也就來了。”
從1000萬到1個億
如果不是八年前的一次機緣巧合,季統凱現在可能還在北京過著安逸的研究員生活。
今年快40歲的季原本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所的研究員。2005年,中科院與東莞市政府合作,成立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他負責籌建。
這場合作,起因于2004年的兩會。時任東莞市委書記的佟星和中科院計算機所所長分到一個小組,佟說起東莞正在搞轉型升級,向后者發出邀請。而中科院當時正在推行院地合作,希望將研發成果與地方經濟增長真正掛鉤。
基于東莞以制造業為主的現實,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將最初的研究方向定在兩個:一是工業制造機器人,如搬運、自動噴涂機器人等,二是射頻識別(又稱電子標簽),適用于倉儲管理、檢驗檢疫系統等。
一些研發成果,直接轉化到了制造業上。季統凱給南方周末記者舉例,他們為東莞一個鞋廠設計了一款專門針對流水線的程序,根據每天訂單量和各工序工人干活快慢來安排生產,使得這條生產線的效率提高了40%。
到2008年,季統凱被任命為新的院長,他對廣電院的方向進行了18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