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是如何從親美轉向反帝的

孫中山雖然早在1904年就提出“帝國主義”名詞,但直到1924年改組之前,國民黨從未以組織的名義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綱領,更沒有將“反帝”轉化成公開政策。對此,俄共政治局派來擔任孫中山的政治顧問的鮑羅廷認定“國民黨在主觀上并不反帝”。

責任編輯:劉小磊

“帝國主義”是列寧的表述,原意指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1922年1月,為對抗華盛頓會議,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遠東勞動者第一次代表大會”,這次會議對中國革命運動最主要的影響,就是“確立了中國革命的反帝國主義的性質”。

1924年1月,還沒有黨章、黨綱,從不開會的松散組織國民黨,在共產國際指導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重要文件《大會宣言》。之所以說它重要,是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作為重新解釋參照的,是1923年11月共產國際通過的《關于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和國民黨問題的決議》,該決議本來就是共產國際為國民黨“一大”量身打造的文件,共產國際將它作為國民黨黨綱的基礎介紹給國民黨?!稕Q議》規定了國民黨的任務,并對如何制定革命綱領和革命策略提出指導性意見。三民主義正是以該決議精神為范本重新作解釋,其中,又以民族主義最為矚目。

關于民族主義的解釋,重點在于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口號,這正是俄共所樂意看到的。蘇俄駐中國全權代表加拉罕就得意地說過:“民族主義是按照共產國際的聲明的精神解釋的。”國民黨第一次公開亮出“根本反對帝國主義,取消一切對外條約”立場。

孫中山雖然早在1904年就提出“帝國主義”名詞,但直到1924年改組之前,國民黨從未以組織的名義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綱領,更沒有將“反帝”轉化成公開政策。這并不奇怪,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一直四處奔跑希望得到外援,尤其對英美期望甚高。對此,俄共政治局派來擔任孫中山的政治顧問的鮑羅廷早已不以為然,“國民黨的知行觀中,就找不出一點認真的必須同帝國主義進行徹底斗爭的表示”,鮑羅廷就此認定“國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