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24)
八十年代,四川絲綢廠里面招收的八成以上都是農村女孩,當地人習慣稱她們為“絲妹”。每個月工資比鄉鎮干部和教師還要高,讓這些“絲妹”成為年輕人羨慕的對象。在南下打工浪潮沒有到來時,進絲廠幾乎是這些農村女孩離開土地的唯一途徑。
第二部 跨一只腳進城(1984—1988)
第一組樣本 農民造城辦廠,離土不離鄉
第三篇 四川綿陽:小鎮上的“絲妹”(1)
那時廠里面招收的八成以上都是農村女孩,當地人習慣稱她們為“絲妹”。每個月工資比鄉鎮干部和教師還要高,讓這些“絲妹”成為年輕人羨慕的對象。
西平絲綢廠的發展與衰落,是四川絲綢行業三十年興衰的縮影。從八十年代縣縣鄉鄉爭相開辦絲綢廠,到九十年代紛紛停產倒閉,這些絲綢廠興衰背后,是一代四川絲廠女工離土不離鄉的青春歲月。
那時廠里面招收的八成以上都是農村女孩,當地人習慣稱她們為“絲廠妹”,簡稱“絲妹”。每個月工資比鄉鎮干部和教師還要高,讓這些“絲妹”成為年輕人羨慕的對象。在南下打工浪潮沒有到來時,進絲廠幾乎是這些農村女孩離開土地的唯一途徑,也成為很多她們的夢想。
當時絲廠發工資的時候,肉價和菜價就會上漲。鎮上的普通居民都會避過絲廠發工資那幾天買菜買肉,農村人則會盡量挑絲廠發工資的時候,去市場上賣菜賣肉。當時看到絲廠的人去菜市場,賣菜賣肉的人要價都會比其他人高一些。因為工資相對比較高,她們往往也懶得討價還價。
作者:《南方都市報》特別報道組 出版:花城出版社
進廠那天親朋好友都來慶賀
1988年秋的一個夜晚,月光皎潔。川北山區的一個農家小院里,林瓊英被父親叫到身邊:&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