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25)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席卷全國之時,四川省把栽桑養蠶作為主導產業發展,大力開辦絲綢廠,絲綢廠雨后春筍般地在全省各縣鄉蓬勃發展起來。這些絲綢廠,成為日后聞名全國的“川妹子”離開土地、進城務工的第一站。據不完全統計,最高峰時期,全省絲綢廠招收女工達數十萬人。
第二部 跨一只腳進城(1984—1988)
第一組樣本 農民造城辦廠,離土不離鄉
第三篇 四川綿陽:小鎮上的“絲妹”(2)
絲廠發工資菜價就上漲
現在,林瓊英終于也成為了一名令人羨慕的“絲妹”。但她很快發現,這里的工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輕松。
繅絲時,首先要把蠶繭在加過藥水的沸水中煮透,再找出絲頭,將一個個蠶繭上的蠶絲剝離出來。女工們的手每天浸在藥水里,被泡得脫了皮,有的甚至出現潰爛——當時她們都不敢搓衣服,一搓,手上的皮就往下掉。
“絲妹絲妹你莫拽,工資只有十八塊;絲妹絲妹你莫洋,找的老公莫我強!”陳小玉說,她們上班第一個月,每人只發了18元錢工資,除去生活開銷,所剩無幾。鎮里的一些姑娘編造了歌謠,奚落她們。
但對于這群來自農村的姑娘來說,這已經算一筆不小的收入。當時,每個農村勞動力一天的工分只值一兩角錢。18元錢,換算下來,相當于農村里90個工分,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整整干上三個月。
所以,當周素英拿著除去生活費后最后剩下的22元錢回家交給父親時,家里人開心了一陣。周素英是林瓊英的表姑。她是繼陳小玉之后第二批入廠的農村女孩。小時候看著表姑從工廠回家,林瓊英就暗下決心,長大了也要離開農村,去城里工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際上絲綢需求旺盛,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中國生產的生絲大多被直接出口到日本、西歐、東南亞等地。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辦公室主任程明說,1988年,四川絲綢出口創匯3億元,占四川當年商品出口創匯總額的三分之一。
那段時期,也是西平絲綢廠最紅火、最風光的時期——1984年,西平絲綢廠被外貿部門列為定點生絲出口廠。所產生絲通過四川省進出口總公司統一對外出口銷售。曾擔任工廠財務的李明杰說,那時候,產品銷路根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