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26)
蛇口凱達玩具廠就是在此背景下最早引進農民工的外資企業,而凱達妹的變遷則代表了上世紀80年代第一批農民工進城的路徑:勞動力輸出,從以城鎮待業青年為主轉變為以農民工為主,從有組織轉變為無組織,從被動轉變為主動。
第二部 跨一只腳進城(1984—1988)
第二組樣本 城市拓荒者 “打工妹”群像
第四篇 深圳蛇口:流水線上的寂寞青春(1)
1984—1988年,內地農民工主要是進入鄉鎮企業和小城鎮,以“離鄉不離土”為特征,但廣東的情況有所不同,1984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后,深圳作為最早開放的地區成為打工者包括農民的淘金地。
蛇口凱達玩具廠就是在此背景下最早引進農民工的外資企業,而凱達妹的變遷則代表了上世紀80年代第一批農民工進城的路徑:勞動力輸出,從以城鎮待業青年為主轉變為以農民工為主,從有組織轉變為無組織,從被動轉變為主動。
1984—1988年,是深圳蛇口的黃金年代,也是凱達的鼎盛時期,那個時期的農民工的收入水平為歷史最高,那是凱達妹最好的歲月,也是農民工最好的歲月。
在外經商多年的陳美信依然記得,27年前他在深圳做搬運工一天賺30元的消息傳進村里時,引起了怎樣的震驚與轟動。那是1984年的春節過后,他跟隨哥哥去了深圳打工,其后在他老家汕尾陸豐市城東鎮高美村,大家都奔走相告:深圳真好賺錢!當時,這個號稱“魚米之鄉”的村莊,10元面額的鈔票數不出幾張。
消息傳到同村陳雪亮的母親耳朵里,她經過一夜不眠的思想斗爭,決定把16歲的長子陳雪亮送到深圳打工以改善生活。這個7口之家雖然靠勞動也能吃上飯,但實在是沒有一點余財可花。
“媽媽,你是要錢還是要我的命?”到深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