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27)

1987年深圳就開始對外來工實行社保,但時至今日,大部分外來工都無法在深圳享受退休,因為他們多數都在交了幾年社保后返鄉退保,只能取走個人繳納的部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韶關等地勞動部門就開始呼吁進行社保轉移,但直到現在都無果。社保的地域限制讓廣大農民工無法享受社保醫療和退休的保障。

第二部 跨一只腳進城(1984—1988)

第二組樣本 城市拓荒者 “打工妹”群像

第四篇 深圳蛇口:流水線上的寂寞青春(2)

凱達妹:收入很高,嫁人很難

“有本事就娶個凱達妹”,不少深圳人對這句話至今記憶猶新,但那只是表面,在男女比例失衡的工業區,高收入的凱達妹找對象、嫁人都很難。

進廠第二個月,黃月洪搬進了凱達宿舍,拿到食堂的飯票,生活幾乎不用花錢。次月初五六號時,她領到裝著第一個月工資三四百元錢的信封興奮不已,有生以來第一次賺了這么多錢。她拿出大部分鈔票還舅舅給她墊付的介紹費。而讓她更為興奮的是,從第二個月開始,她的收入更上一個臺階,基本工資350元,一般性加班可多掙200港元。

上世紀90年代初,凱達妹的收入漲到了1000元,加班加得厲害時,最多可拿到1700元。“反正就是很多錢,那時候收入真的很高。”黃月洪說,“那個收入拿到現在都不算低。”黃月洪的凱達姐妹們不停地買各種電器托人運回老家,還幫鄰居捎帶東西,彩電、冰箱、電風扇、電飯煲,連三夾板的吃飯桌都是緊俏貨。凱達妹們加班得的港幣可以在蛇口的免稅店里購買各種進口商品,價格還便宜。每年春節回家,凱達妹們更是買齊所有吃穿用的,像歸國華僑一樣衣錦還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