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28)
當時,男子是務農主力,竹篙剩余3萬勞力中幾乎全部是女性。這意味著竹篙的勞務輸出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第二部 跨一只腳進城(1984—1988)
第二組樣本 城市拓荒者 “打工妹”群像
第五篇 四川金堂:川妹南下探路(1)
1988年4月5日,農歷二月十九。時值清明,無雨。
是日凌晨6點多,天剛吐白,乍聞雞鳴。還不滿17歲的四川金堂縣竹篙區(后改鎮)永豐村人王紅瓊靜靜坐在堂屋內,吃著熱騰騰的“川湯肉”(四川小吃,即肉片湯),耳邊滿是母親的叮囑。王紅瓊看著桌旁的行李袋不禁淚流滿面,“新衣服、新棉被,感覺我爸就這樣把我打發了(四川方言,意為嫁出去),再也回不來了。”
上午8點前,王紅瓊必須趕到竹篙區公所。就在這天,她將與另外49名女孩一起,南下東莞。她們是竹篙區勞務輸出辦公室成立后向省外輸出的第一批女工。金堂民工出省由此發端,如今全縣外出務工農民已超過18萬人。
貧困逼出的勞務外流
竹篙地屬成都平原東部郊區丘陵,距成都100多公里,距金堂縣城趙鎮45公里。這里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發?!督鹛每h志》記載,僅上世紀八十年代金堂就遭遇過兩次百年不遇的大災:1981年特大洪水,163434人嚴重受災;1986年特大旱災,糧食調減面積近2萬畝。
1981年,竹篙區完成包產到戶,12萬畝土地分配給13萬人口,人均耕地087畝,竹篙所在的成都市人均耕地則有11畝。這一年,王紅瓊剛讀完小學二年級,輟學在家。王紅瓊家三代8口人,分得田土不到6畝。相距不遠的竹篙五才村的伍玉瓊家,5口人分得田土不到4畝。而全區農民平均年收入僅230元。
1986年,四川省政府發專文推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允許勞務、資金和技術等要素橫向流動。同年,成都川棉廠到竹篙招工。招聘由主管民政的鄧定介負責,王紅瓊和伍玉瓊都在得知消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