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29)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數百萬內陸農民工擁入廣東,“民工潮”首現。有“中國打工第一鎮”之稱的四川金堂縣竹篙鎮的勞務輸出亦始于此時。與絕大多數地區的民工進城不同,竹篙民工一開始就擺脫了“盲流”的污名。
第二部 跨一只腳進城(1984—1988)
第二組樣本 城市拓荒者 “打工妹”群像
第五篇 四川金堂:川妹南下探路(2)
逆勢而上的“打工潮”
1989年,為方便管理,竹篙在厚街設立辦事處,由各廠選拔竹篙女工任駐廠干部,與辦事處對接。這種由政府外設機構管理輸出勞務的模式在當時尚屬罕見。
當時辦事處的一員、現任竹篙鎮黨委委員龔斌回憶,辦事處設在厚街陳家坊,由兩層民宅構成??嬷陌?、拿著政府介紹信,龔斌穿梭在東莞的大街小巷,每天要和10多家企業交涉。
然而,隨著各地民工紛紛擁入廣東,鄧定介和辦事處很快面臨新的困難。
《廣東省志》記載,1989年春節后,每天有約10萬人到達廣州火車站。1989年3月1日《四川日報》報道,春節后四川已有50萬勞力擁入廣東,廣東省政府特派工作組到川,呼吁民工不要盲目入粵?!端拇觇b》也提到,這年四川省外勞務輸出累積達到683萬人,增加5萬人,其中大部分流向廣東。
幾天后,國務院辦公廳也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嚴控民工外出。風聲正緊的3月,鄧定介沒能輸出一個工人,不得不給竹篙駐厚街辦事處下達尋找就業崗位的新任務。
正如厚街永盛鞋廠人事部劉主任所說,最初的竹篙女工勤勞、肯吃苦,比較有聲譽,而竹篙政府出面也讓企業有了信心。因此,盡管勞務輸出政策環境逐步惡化,竹篙女工依然逆流而上,源源不斷地向東莞輸出。1989年,竹篙政府輸出工人615名,累計已近千人。
事實上,竹篙勞務輸出已不全依賴政府,很多農民開始依托熟人關系自主流動。時年19歲的鄭建國就跟姐姐到了厚街,當時接站的正是龔斌。龔斌說,1989年竹篙男工開始闖蕩東莞,“當時接待的自主流動工人絕不比政府組織的少”。
首次“民工潮”讓中央政府開始警惕。1990年4月,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