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31)
作為東北第一家從農村引進女性農民工的單位,這個原名“哈爾濱市婦聯家庭服務員介紹所”的單位,目前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當年婦聯和家政中心引進女性農民工的舉動,也掀開了東北農民工成批進城務工的第一頁。
第二部 跨一只腳進城(1984—1988)
第二組樣本 城市拓荒者 “打工妹”群像
第六篇 黑龍江哈爾濱:離開熱炕頭當保姆(2)
進城之后:有人剛來就想回家
介紹所剛成立時,一直在位于兆麟大街123號的哈爾濱市委大院里辦公。直到1986年夏,市婦聯出了一筆錢,介紹所搬到了市委附近的東七道街,租下了附近的民房辦公。就在那時,已退休的干部李雅賢,被返聘到介紹所里,和年輕干部李曉萍一起搭檔管理介紹所。
進城后,女工們的第一課,就是接受介紹所的培訓。短短半天里,介紹所的干部們介紹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項。之后,祁艷華和同伴駱海燕,經過短暫的與用戶見面,就被分別分進兩戶人家里。
在哈爾濱的第一晚,駱海燕躺在陌生的床上,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她想起家里的熱炕,想起父母,更擔心自己能否干好那些從沒干過的家務。初次離家的駱海燕忐忑了,第二天一早,她告訴剛簽下合同的用戶,她要回家。
駱海燕被用戶送回了介紹所,李曉萍勸說了很久,但沒有效果。當年像駱海燕這樣,只在用戶家待上一兩天就想走的,并不少見。駱海燕最終被父親接回了家,再也沒有回哈爾濱。
這樣草率簽合同,有時確實容易干不長。呼蘭縣方臺鄉的趙曉紅,沒干滿一個月,就覺得雇主總在挑她的刺。試用期未滿,她就找到介紹所要解約。那天,婦聯干部胡亦紅正好到介紹所來,看到剛解約的趙曉紅。兩人聊了幾句,覺得很投緣——于是,胡亦紅成了趙曉紅的第二個用戶。
在胡亦紅家工作了一年多,直到父母給趙曉紅相了對象,要她回老家。胡亦紅的兒子在她的照料下,已經會走路了,臨走前,胡亦紅給她送了一張孩子的照片。多年過去,趙曉紅仍把這張照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