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與中國共度一甲子
即使暴風驟雨的文革期間,袁隆平也和助手開啟了國內對于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灑脫通透、敢說敢做的黃永玉,則在政治運動中進行“動物短句”系列的創作……越過改革開放30年的時間節點,這些滿懷赤子之心的行動者們,依然在路上。
責任編輯:楊繼斌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饒宗頤、袁隆平、吳良鏞、龍永圖、江平、黃永玉。
即使暴風驟雨的文革期間,袁隆平也和助手開啟了國內對于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灑脫通透、敢說敢做的黃永玉,則在政治運動中進行“動物短句”系列的創作……
1965年山雨欲來
時光回溯至近半個世紀前的那個夏天,22歲的龍永圖剛剛大學畢業。這個意氣風發的外語系青年即將奔赴人生征途的下一站——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在那里,他與“經濟”首度產生交集。
千里之外的北京,43歲的吳良鏞正在清華大學建筑系忙碌著。自1950年接到梁思成、林徽因來信得知新中國急需建設人才而毅然回國執教起,他便開始為“更有效地更多地培養基本建設的生力軍”而殫精竭慮。清華大學建筑系亦逐漸成為在全國最有影響的建筑教學中心之一。
“在法律虛無主義影響下的民法典,只能是一部零零碎碎民事政策匯編”,彼時,法律學者江平則正在關注著第二次民法草案制定工作。制定一部百分之百符合中國“實際”的民法典,成為那個既“反帝”又“反修”年代法律學者們的努力方向。
那是1965年,北京的大型集會還在高聲呼吁讓美帝從世界各地“滾出去”。國內經濟建設的重點轉移到了“三線建設”上,中央工作會議下發的綱要中提出“積極建設三線戰略后方,防備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
水稻開花的季節里,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