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量不明 風險待卜塑化劑的天空

20年前啟動相關研究,5年前科學家預警,18個月前臺灣事發,17個月前行業自查,塑化劑的安全風波還是從白酒行業開始,不期而至。目前塑化劑的風險評估中最核心的問題在于“總量暴露評估”,即人們從不同食品中攝入的塑化劑總量不明,而目前最大的風險就在于這種“不知道”。

責任編輯: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周瓊媛 陳佩

塑化劑陰影不僅存在于白酒業,極有可能隱現于更廣泛的食品品類中。 (CFP/圖)

20年前啟動相關研究,5年前科學家預警,18個月前臺灣事發,17個月前行業自查,塑化劑的安全風波還是從白酒行業開始,不期而至。

目前塑化劑的風險評估中最核心的問題在于“總量暴露評估”,即人們從不同食品中攝入的塑化劑總量不明,而目前最大的風險就在于這種“不知道”。

白酒的蓋子被驟然揭開,除了酒味,還伴隨著塑化劑疑云和復雜的連鎖反應。

2012年11月19日,“酒鬼酒產品塑化劑超標260%”的消息曝光,該報道稱送檢結果顯示,酒鬼酒中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為1.08mg/kg。而衛生部2011年6月簽發的551號文件中規定,DBP在食品中的最大殘留量為0.3mg/kg。

令人費解的是,中國酒業協會非但沒有護犢子,反而主動把火引向了整個白酒行業。“白酒產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劑成分。”在當日發表的聲明中,該協會稱,這是2011年通過對全國白酒產品“大量全面”的測定后得出的結論。

當日,滬深兩市13只白酒類股票總市值蒸發了324億元。

此時,國家監管部門和科研機構也通過輿情監控注意到公眾新一輪擔憂。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一位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針對食品中塑化劑問題的風險監測和評估工作,早在數月前就已經啟動,只是暫時還沒有結論。“評估工作涉及多部門和多種食品,”該負責人強調,“不光是白酒。”

南方周末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部分研究者和行業人士看來,食品中的塑化劑污染早已是公開的秘密,相關的科學研究甚至開始于20年前。2007年8月,在梳理了同行們大量研究成果之后,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鄧瑛在《首都公共衛生》上撰文指出,酞酸酯類化合物(塑化劑的學名)廣泛存在于各種食品中,已成為全球性的食品和環境有機污染物。他在5年前即呼吁要對這類化合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尋找更安全的替代品”。

但大多數公眾對此并不知情——塑化劑的陰霾正漸行漸近。

這17個月里發生了什么?

還是先從白酒行業說起。

綠色詞條

塑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