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遠見】伊朗的“人體器官市場”
器官移植市場涉及器官供給,由于在市場交易中自愿供給方往往是窮人,這就帶來了倫理問題,反對者認為窮人沒有損害自己健康的權利,市場交易器官“越界”,因此必須否定買賣雙方的交易權。不過白市不存在,可不意味著黑市不存在。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張萍
清明前夕,3月21日,在天津市遺體捐獻者紀念園,來自天津中醫藥大學的50多位師生現場向“奉獻”紀念碑獻花,悼念人體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志愿者。新華社發(張超群 攝)
人體器官移植,是指運用醫學技術手段摘取捐獻者具有特定功能的器官(或組織)的全部或者部分,將其植入接受人身體內以代替病損器官(或組織)的過程。這一技術的誕生為醫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有數字表明,到2003年,全球器官移植總數已達到936萬例。器官移植對于人類已經不再陌生,而器官移植也已經納入公眾談資和視野當中。
雖然器官移植技術日益成熟,應用愈發廣泛,但供體器官來源不足,卻成為這項新技術的瓶頸。對此困境,學界多主張以“政府主導下的器官捐贈補償機制”進行解決,而伊朗,正是世界上實行此制度的唯一國家。
1965年時,伊朗開始采用血液透析法治療腎病,由于資源有限,55歲以上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