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書架】我書架上的神明
《中國哲學史》既對我有深刻影響,也是我現在還會讀的書。另外兩本對我有類似影響的書,是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最后,單子里還要列上《論語》與《理想國》。
責任編輯:劉小磊
白彤東。1970年生,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著有《舊邦新命:古今中西參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學》,《實在的張力:EPR 論爭中的愛因斯坦、玻爾與泡利》等書。
本欄編者邀請我給讀者推薦幾本書,這似乎假設了推薦者值得仿效,推薦者也很明白他自己如何走到今天,而他走到今天的路程,也可以幫助仿效者走到或走近他所在的地方。我自己是學哲學的,用漢語的“哲學家”自稱呢,太過自夸;用“哲學工作者”呢,好像跟“性工作者”又成了一類。那我還是自稱為哲學家吧。我認為,這個世界上,不可能也不需要有太多哲學家(要學點哲學的人應該多些)。上世紀80年代,文化熱潮,文化人、“哲學家”特多,哲學愛好者也很多。但那也許是浮腫。之后所謂的物欲橫流的時代,對哲學也許并非壞事。這樣可以消腫,大浪淘沙。不幸的是,因為種種原因,這個腫像是被刀亂砍下去的,有的肉被砍掉了,而有的腫還在。(這里歡迎大家自行對號入座。)
即使哲學家值得效仿,我們是否知道如何去效仿呢?我們當然可以觀察他的所作所為。但是,學點兒哲學的人,就應該知道聯接與因果性的差別。只是因為兩個事情常相伴隨,不等于說它們之間有因果聯系。并且,即使哲學家的一些作為對他的成長真有用,不等于這對其他人也有用。“東施效顰”,“若不自宮,也能成功”,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鋪墊完了,談談自己的哲學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