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松鼠會】害怕讓我們變“遲鈍”
從很早開始,科學家們就知道,對危險的恐懼和對獎勵的期盼會長久性地改變我們的大腦。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我們總是不斷地從或好或壞的經歷中學習、成長,并獲得寶貴的經驗與教訓,那些厄運與好運教給我們的事情,常常至關重要。
“如果你是一條狗,把另一條狗的叫聲當做獅子吼是一件可恥的事,你可能因此失去一個朋友;但是將一聲獅子吼當做一聲狗吠,則可能要了你的命。”
從很早開始,科學家們就知道,對危險的恐懼和對獎勵的期盼會長久性地改變我們的大腦。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我們總是不斷地從或好或壞的經歷中學習、成長,并獲得寶貴的經驗與教訓,那些厄運與好運教給我們的事情,常常至關重要。
在這種學習中,異常關鍵的一環是學會識別與危險或獎勵相關的那些信號,譬如深夜曠野上傳來的數聲嚎叫,也許意味著狼群的出現;而隨風飄來的一縷香味則很可能暗示著有美食在近旁。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更是求生的本能。既然這種識別與學習是如此意義重大,應該越準確無誤越好吧?
有趣的是,科學家們發現,并非如此。在某些時候,千萬年的物競天擇,替我們選出的,也許正是那些得低分的“后進生”。這樣有利于我們這個物種生存發展的機制,有時候卻會給個體帶來痛苦的困擾。
膽小的實驗室猴子
在實驗中,猴子對待可能的獎勵,看準條件才出手,而對待可能的懲罰,則是絕不掉以輕心。
上個世紀60年代,《科學》雜志上的一篇不到一頁的文章,記錄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美國華盛頓的一位神經心理學家艾略特·赫斯特(Eliot Hearst)對五只猴子進行了訓練,使得它們學到兩項重要的“實驗室技能”:它們必須每十秒鐘按一次杠桿,才能避免電擊;而同時,如果它們不停拉拽天花板上垂下的一根繩子,則可以得到食物獎勵。在學習獎懲制度時,實驗室的光照條件,一直在最亮的一檔。
當猴子們學會這套技巧后,科學家改變了實驗的條件——他開始調節實驗室的燈光,而且,當室內光照低于最高亮度時,無論猴子是否擺弄杠桿和繩子,都不會有任何后果。赫斯特發現,猴子很快明白了“光線變暗時,不管怎么樣都沒有東西吃”,所以,它們只在強光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