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軍事】CIA緣何丑聞纏身
近日,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彼得雷烏斯爆出緋聞,主動向奧巴馬總統提交辭呈。據美國媒體報道,在調查彼得雷烏斯的保密措施時,聯邦調查局(FBI)發現,其傳記作者布羅德維爾一再發電子郵件,恐嚇另一名與彼得雷烏斯關系親近的女子,最終導致彼得雷烏斯的婚外戀詳情被曝光。
近日,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彼得雷烏斯爆出緋聞,主動向奧巴馬總統提交辭呈。據美國媒體報道,在調查彼得雷烏斯的保密措施時,聯邦調查局(FBI)發現,其傳記作者布羅德維爾一再發電子郵件,恐嚇另一名與彼得雷烏斯關系親近的女子,最終導致彼得雷烏斯的婚外戀詳情被曝光。
在出任CIA局長之前,彼得雷烏斯系美軍四星上將。他曾指揮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作戰行動。卸任北約駐阿富汗最高長官后,他又當上美國對外情報機構最高長官,仕途可謂一片光明。此前,曾有人推測,他將來可能效法艾森豪威爾上將,若干年后競選美國總統。這樣的牛人居然倒在石榴裙下,真是陰溝里翻了船。
還有陰謀論者認為,這很可能涉及到美國情報機關之間的爭斗,不然為何CIA長官會倒在FBI的手里?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美國情報機關似乎只有CIA和FBI。事實上,聯邦政府的情報機構有十多個,這兩個只是比較出名而已。這些情報機構各有分工。例如,FBI主要負責國內的跨州犯罪以及調查國內的間諜活動,CIA特工則負責對外情報工作。
根據美國1947年頒布的《國家安全法案》,CIA沒有國內任務,也沒有逮捕權。也就是說,如果你在美國遇到幾個黑衣人亮出證件來說自己是CIA特工,那么大多數情況下,你可以認為這是騙子或者你正在被實施綁架。
CIA局長還是國家安全委員會情報顧問。也就是說,他的職責是為國家安全決策層提供情報支援。
二戰之后,美國并未做好成為世界老大的準備。戰時成立的戰略情報局被解散。因為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認為,在和平時期,沒必要保持一支在全球活動、具備敵后秘密作戰能力的專業情報機構。然而僅僅兩年之后,杜魯門就宣布成立CIA,并且頒布了著名的《國家安全法案》。
該法案的重要性在于,肯定了情報機構在國家決策中的重要地位。這使得CIA局長可以直接和美國最高權力機關進行對接,獲得了相當于(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高于)國防部長的地位。
在整個冷戰期間,CIA并非沒干過傻事。在古巴、越南和中東的一些行動中,它都曾出現過重大失誤。但這并不能說明CIA不成功。事實上,如果沒有CIA,美國根本不可能打贏冷戰。
在真實的情報世界里,信息的數量是非常巨大的,其內容又往往是相互矛盾的。除了要有龐大的情報網絡,一個情報機關還應具備情報分析能力。這種篩選分析的工作是可以做手腳的——心術不正的情報主管會揣摩上司的口味,通過刻意的篩選,制造出符合其意愿的情報。
情報機構的工作多數處于高度保密的環境下,外界很難對其進行監管。任何情報機構建立之初,都是由具有理想的愛國者組成的高效團隊。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某些人難免變成世故圓滑的官僚。
在冷戰中,CIA擁有巨大的能量:可以顛覆他國政府,暗殺其領導人;可以動用衛星、偵察機和特種部隊侵入敵國獲取情報;可以在他國領土策劃綁架、下毒和非法拘禁等黑色行動。
在冷戰之后,由于失去直觀的對手,CIA迷失了方向。尤其在反恐領域,CIA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手段。不僅僅是“9·11”的失誤,早在拉登1996年襲擊美國大使館后,CIA就提供了錯誤的情報,導致美國錯誤地攻擊了蘇丹境內的兩家化工廠。在蘇軍撤離阿富汗之后,拉登的確曾投資過這兩家工廠。但這個投資實際上是受到當地部落首領的詐騙。早在兩年前,拉登已在當地被騙得傾家蕩產后逃回了阿富汗。
CIA顯然知道這些,但它還是指引美軍攻擊了這些目標。歸根到底,在于當時美國的決策層需要報復,而CIA必須圈定目標。如果沒有足夠的目標。那么就找一個看起來像的。
在“9·11”之后,這種錯誤仍一再出現。最終,在2004年,CIA面臨重大的改革。而這些改革的根本在于,錯誤的情報誤導美國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盡管小布什恨透了曾試圖暗殺其父親的薩達姆。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每一次CIA的重大變革,都是源于國際形勢的重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