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 我要寫出一個大東西再死
從23歲到29歲,他密集地寫出了《雷雨》、《日出》等7部劇本。晚年,他在痛苦中煎熬,自稱“精神殘廢”,一直到死,他都沒能真正回到那個寫《雷雨》時的自由自在的心靈。
資料圖片:1988年,曹禺和摯友巴金(右)在一起。
從23歲到29歲,他密集地寫出了《雷雨》、《日出》等7部劇本。晚年,他在痛苦中煎熬,自稱“精神殘廢”,一直到死,他都沒能真正回到那個寫《雷雨》時的自由自在的心靈
83年春,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親臨北京人藝,指導他的經典劇目《推銷員之死》。曹禺邀請米勒到家里做客,其間拿出一封信,逐字逐句念給他聽。信是畫家黃永玉寫來的,信中說:“我不喜歡你解放后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里,你失去了偉大的通靈寶玉,你為勢位所誤!從一個海洋萎縮為一條小溪,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藝術創作中……”
一旁擔任翻譯的英若誠為難了,這還翻嗎?全都翻,曹禺說。在人藝演員藍天野看來,這些話,說到了曹禺的心里。
在他天津的祖宅里,有一面墻上曾掛著幾十幅表情生動、飛揚夸張的照片,那是少年萬家寶看戲歸來,一個人對著鏡子反復表演的集結:憤怒、甜蜜、遐想、鄙視……從23歲到29歲,這位官家子弟密集地寫出了《雷雨》《日出》《北京人》等7部劇本。文學界開始知道一個筆名叫曹禺的青年,許多人說他“有天才”。
然而,從39歲到去世,47年間他再也沒能寫出一部自己滿意而外界也公認立得住的作品。筆下的枯竭和名位的豐盛同時到來: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之一,著名戲劇大師,中國話劇奠基人之一,中國文聯執行主席……還有,北京人藝首任院長。
晚年,他在痛苦中煎熬,自稱“精神殘廢”。女兒、劇作家萬方說,父親是被扭曲和異化了的;一直到死,他都沒能真正回到那個寫《雷雨》時的自由自在的心靈。
在北京人藝的排練場里,高懸“戲比天大”4個字,這是演戲的祖師爺們代代相傳的話,也是曹禺經常說的。然而,他這一生,終究沒能以自己之戲,招架住那個“天”,甚至連抗衡都未曾有過。
人藝老編劇、曾任曹禺秘書的梁秉堃曾請教八十多歲的曹禺:90年代以后大家都不玩政治了,開始玩哲理,甚至哲理也不玩了,直接玩錢,您怎么看?曹禺答:這些個,都不是藝術的本性。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天”。作為一種美好愿景的“戲比天大”,或者將長久地高懸在那里。
1987年4月15日,北京,曹禺(中)出席第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典禮
1941年,西北戰地服務團抗敵劇社表演的《雷雨》
1959年,周恩來總理看完《帶槍的人》后,上臺看望演員
當《雷雨》遇上階級分析
1933年暑假,在清華大學圖書館二樓閱覽室里寫出《雷雨》的曹禺,沒想過它會成為“中國話劇百年一戲”。
此時的中國話劇也是二十多歲的小年輕,剛從“文明戲”過渡為“愛美劇”。“愛美”,Amateur,業余;“愛美劇”就是非職業話劇,主要是文化人組成的業余劇團和學生劇團在探索嘗試。劇目外引易卜生,內有先驅郭沫若、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 圖片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