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鯊”守護者羅陽的最后時刻
有了殲11、殲15,還要有殲31,而研發殲-15機比研發殲-11機困難得多,2009年試制了第一架,但發現引擎性能等各種問題,不得不一連試制了12架……羅陽每時每刻都要面對問題,作為“飛鯊”守護者,他在最后一次接受采訪時特別談到了壓力,“壓力是無形的,但全力以赴去解決難題的時候就會把壓力忘掉?!?/blockquote>責任編輯:史哲
羅陽的生命隨著為之奮斗的殲-15一同降落。最后,他倒在了終點。
2012年11月27日,上午10時許,遼寧艦航空部門官兵列隊飛行甲板,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鳴笛聲響起。
這是對一位默默無聞的科學家不同尋常的禮遇——為突然倒下的殲-15戰機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為無名英雄致敬。
對于羅陽,此前人們幾乎一無所知。
“雖然笑容寫在每一個人臉上,但從羅陽的笑容中,不難看出疲憊和憔悴。”電視畫面中留住了羅陽走下航母,接受同事們道賀的瞬間,時間定格在了11月25日上午9時,羅陽生前三小時。
下艦后,羅陽并沒有擁抱大家,只是與歡迎的人群握握手,就拖著沉重的步子離開了現場。
在大連港,看到大家都沉浸在喜悅中,51歲的羅陽有些興奮,畢竟,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圓滿完成殲15艦載機著艦首飛,具有歷史性意義。
隨行的同事此刻都會不時多看羅陽一眼,這個上午,羅陽已經不止一次做出相同的動作,偶爾輕微地撫摸下自己的胸口。
“早上從艦上下來,我是第一次聽他講難受,胸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