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窗” 求解環境群體性事件
2012年短短四個月,全國接連爆發了三起環境群體性事件,而自1996年以來,這類事件以29%的年增速困擾中國。環境群體性事件正陷入“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中國式循環。而多起事件結果是“多輸”。什邡事件之后,當地幾十家小化工企業照常冒煙。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周瓊媛 陳佩
擺上桌面的環境群體性事件,需要各方、各利益體的協力化解。
2012年短短四個月,全國接連爆發了三起環境群體性事件,而自1996年以來,這類事件以29%的年增速困擾中國。十八大將生態文明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中央到地方,也在密集探討應對事件之良策。南方周末記者遍訪相關黨政部門、專家,求解環境群體性事件新思維。
一位碩士生的困惑
北京大學環境法專業的碩士生周霖(化名),決定將自己這學期的課程作業鎖定在環境群體性事件研究上,她想拍一部以垃圾焚燒為主題的視頻,名字想了很久,叫做《開窗》,“現在,《開窗》還缺一個好的結尾:解決機制。”
她不是一個人在困惑。2012年11月17日,周霖旁聽了一場名為“公共領域中的沖突解決:理論與實踐”的學術會議,參會人士包括大學、國家行政學院、中央黨校的教授、社區管理者和非政府組織,甚至還有一名法官。
在這場僅召開一天的會議上,竟有四個報告的主題是環境群體性事件。周霖越發覺得自己選對了題目,但對于結尾的困惑依舊。會場里,主持人常健——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也在反復問:“除了協商之外,還有什么解決方法?”
“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這是會議上學者們提及最多的一句話,會場彌漫著對現狀的擔憂情緒。
你一言,“環境群體性事件最大特征是對象泛,模糊、沒有明確的訴求。很多時候甚至沒有科學的依據。”
我一句,“要有充分討論的空間,不僅要給反對者,也要給支持者的聲音,創造更理性的環境。”
一位中央黨校的教授接過了話:“我們黨校希望得到專家的支持,把理念、方法介紹到黨校系統中。這樣地方官員在承接項目時就會知道,若沒有公眾參與,結果往往都是不好的,甚至是雙輸。”
還在讀大學本科時,借助課題調查,周霖去了反對建設垃圾焚燒廠的北京市六里屯周邊社區調查,即便是缺乏社會閱歷的學生,都能輕易地察覺問題的復雜性,“根本不是理論上的‘政府應該公開信息,公眾應該理性參與’一句這么簡單。”
只是兩年光陰,頻頻爆發的環境群體性事件,背后的復雜性和緊迫性,已經遠遠超出了一位大學生的想象。
案牘上的進步
周霖的課件資料里還來不及刷新最新的這兩個數據:
29%——自1996年來以來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年增速,這是在最近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講座上,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楊朝飛透露的數據。
專題會上提及的另一個數據是三十多萬——“十一五”期間環境信訪的件數,環境訪民成為了中國龐大訪民隊伍中的新類型。
刺激周霖專業神經的則是最近的一連串新聞。2012年剛過去的短短數月里,四川什邡、江蘇啟東和浙江寧波接連爆發了三起環境群體性事件。她發現,身邊的老師,圈子里的學者,政府的官員,開始為這個話題忙碌起來。
李明所在的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目前正在等待中組部批復2013年的授課計劃。其中,有一門針對群體性事件應急的課程首次被列入課表,成為未來培訓官員的必修課。這名副教授注意到,2010年以來,環境類群體性事件已呈多發態勢。
而早在2009年,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單光鼐就已經在《南方周末》的文章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