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兩難的變電站“煤改電”11年疾行,好了空氣苦了誰?
“煤改電”,是北京為了減少冬季燃煤污染于2001年開始試點,2003年正式推出的政策,即在平房區以電采暖取代蜂窩煤爐的供暖方式。這項推行十一年,旨在減少冬季燃煤污染,改善北京空氣質量的公共政策,為何會頻頻受阻?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周瓊媛 陳佩
北京西城區東中胡同17號院落被強行搬入了一個不受歡迎的新“鄰居”——10 千伏箱式變電站。
一項推行十一年,旨在減少冬季燃煤污染,改善北京空氣質量的公共政策,為何會頻頻受阻?
四合院來了新“鄰居”
陸鳳翔忘不了2012年10月29日,這天早晨,一家人世代居住的北京市西城區東中胡同17號院落中,被強行搬入了一個不受歡迎的新“鄰居”——10千伏箱式變電站。同樣不歡迎這個新“鄰居”的,還包括住在院子中的其他八戶人家。
居民們難以接受這樣的改變,自己即將與變電站親密相處——一間房子大小的變電站安在了并排三座房屋的中間一處,此前,這三戶人家共用一根大梁和兩道隔斷墻。變電站與左右住戶幾乎是零距離。而與變電站相連的高壓線順著“房墻”蜿蜒進院落中。
設立變電站是為了推行北京市的“煤改電”政策,在西城區西長安街“煤改電”辦公室看來,像東中胡同17號院這樣做不通工作的,只能采取強硬措施,稱之為“保護性施工”。
“煤改電”,是北京為了減少冬季燃煤污染于2001年開始試點,2003年正式推出的政策,即在平房區以電采暖取代蜂窩煤爐的供暖方式。
根據北京市發改委能源處處長高新宇向南方周末記者提供的數據,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已完成3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16萬戶居民的采暖改造,總投資數120多億元,安裝各類變電站5000座左右。
高新宇稱,從今年開始,北京市啟動了非文化保護區的“煤改電”工作,由各區環保局牽頭,街道辦事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