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創新的老路
在券商資產管理規模增長游戲中,逾八成由定向業務貢獻,后者幾乎均為銀行“通道”業務。無論是資金,還是貸款對象,兩頭都由銀行提供,券商只不過為銀行提供了一個逃避嚴苛存貸比、信貸額度指標監管的“通道”。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敏夏
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迅速由2819億暴增至9295億。
發展迅猛的券商資管正重走三年前信托之路,于是這項業務從一開始就被預測早夭。
監管部門新政頻出,使得一夜之間,資產管理行業多了數位“松綁拳腳”的新玩家,除了老選手商業銀行、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外,目前,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也悉數參與其中。
在這一波競爭熱潮中,脫穎而出者是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
2012年10月底,管理層對券商資管進行了調研摸底,統計后發現,券商資管規模已超過9735億元,而在2011年年底,券商資管的規模還只有2818.68億元。
但在券商資產管理規模增長游戲中,逾八成由定向業務貢獻,后者幾乎均為銀行“通道”業務。
何為通道業務?是指銀行將理財產品募集來的資金,交給券商,成立定向資產管理計劃,購買銀行指定的信貸資產,比如票據、貸款以及針對外貿企業的保理、福費廷業務。
無論是資金,還是貸款對象,兩頭都由銀行提供,券商只不過為銀行提供了一個逃避嚴苛存貸比、信貸額度指標監管的“通道”。
“影子業務”推手
眼下的狀況和兩年多前“銀信合作”狂飆突進時的情形如出一轍。
從信托到券商,再到下一個獵物,這些銀行的“影子業務”背后的推手正是銀行。借助這些渠道,銀行以低廉的成本,可以無限制釋放原本有限的貸款額度,坐享至少4個點的息差——理財資金,以及繞道券商的“貸款”,都不計入銀行資產負債表,因此不受“存貸比”的監管,同時也并不占用信貸額度指標。
眼下的狀況和兩年多前“銀信合作”狂飆突進時的情形如出一轍。
那是2010年初,延續一年多的極度寬松貨幣政策終結。銀根收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