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挑戰
中國只用了短短三十多年,就從財產和收入分配還相對均等的狀態,一下子跳躍而成貧富差距和收入差距都最大的世界主要國家。由于資源分配不公而導致的貧富兩極分化和機會不公,現在已既是嚴重的經濟問題,也是具有殺傷力的社會和政治問題。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張莊
現在分歧的實質是市場的產權基礎,其中主要是城市的國企問題和農村的土地問題。
國企的市場化改革,主要是為了競爭和留住人才。中下層管理人員薪酬基本市場化了,但頂層領導薪酬受控,形成上下薪酬趨同乃至倒掛的奇怪格局。國企主要領導既要搞好企業,又要顧及烏紗帽,行為很難不扭曲。
中國社會存在的最大和最廣泛的不公平,是城鄉居民權利的不平等。國家的財政資源、基礎設施資源、醫療資源、福利資源對城市戶籍居民嚴重傾斜,農村居民即便可以進城或到沿海發達地區打工,仍然不能享受當地戶籍居民的同等公平待遇。
當權力和財富分配的天平傾斜后,那些原本總是稀缺的社會一般資源供給的分配關系也緊張化了,優勢方總能近水樓臺先得月。
三十多年來,改革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口號。近段時間以來,加快或深化改革已經不僅成了民間和媒體,而且也是一些高層領導的呼吁。當然,改革在官方在民間乃至在不同的人那里其實各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今天的問題與其說要不要改革,不如說是改什么,怎么改。
放大一些說,現在幾乎全世界都在談改革。但對改革的理解人們則相當不同,這是許多已經陷入困境的國家變革起來也阻力重重的原因。各家有各家的難處。中國的難處究竟在哪里,如何破局,是對當代中國人的挑戰。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能破解復雜系統。故下面區分領域和問題,聚焦主要矛盾,剖析分歧與共識,從而探尋改革的空間和通道。
中國改革是從經濟體制起步的,1984年中央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和1992年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是經濟體制改革兩個標志性的轉折點,大體上結束了經濟體制改革初期在方向上的搖擺和分歧。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現在經濟領域的爭論,一種是屬于方法和策略上的,這屬于見仁見智,各國都有,永遠存在。一種是實質性的分歧。也有兩類情況,一類主要不是經濟問題,是更基本的問題,只能到相應領域才能真正厘清。二是關于經濟改革本身的取向,原本似乎方向一致,現在變成矛盾的焦點。
細究下去,原先的一致,是從計劃經濟走出來的市場導向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當時很突破很振奮人心的口號。雖然也許人們的心思從開頭就有差異和不同,但在相當一個時期中,這是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旗幟。
今天,各種產品的價格基本市場化了,剩下少量的能源公用事業的價格要繼續改革也沒有分歧,只是如何平衡通貨膨脹的壓力,平衡城鎮居民對這類產品和服務價格調整的抵制,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要不要或敢不敢改革的問題。
甚至,生產要素的價格市場化,金融市場進一步自由化,在方向上也沒有大的分歧,只是如何兼顧國內經濟和國際市場的風云變幻,如何權衡搞活金融與防范風險的關系,從而審時度勢,精準決策的問題。
現在爭論最多的,浮在表面的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和邊界問題,分歧的實質則是市場的產權基礎,其中主要是城市的國企問題和農村的土地問題。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和邊界是全球性的問題。西方經濟學的入門教科書都會說明,現代經濟是政府與市場的混合經濟。這在統計意義上也是正確的:現代西方國家由政府支配的收入大體占一個國家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政府的份額和作用是大一些還是小一些,各國均不相同,各有利弊優劣,難以分出高下。
如北歐國家政府份額很大,但政府為人民做的事也多,收支平衡,情況尚好。美國政府的份額小些,但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