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臺北旅游全攻略(5)

“十三行遺址”旁邊的博物館不單介紹遠古文化,更是市民齊心保衛古跡的活見證。1989年,當局竟在遺址上興建污水處理廠,市民大感不滿,引發“搶救十三行”行動,急急發掘余下文物。無奈污水廠終被建成,破壞了部分遺址,后來建立的十三行博物館則繼續研究工作,并展示出土文物、骸骨模型、十三行人面貌復原像等,保存歷史。

十三行博物館

左岸碼頭西南方有個“十三行遺址”,旁邊的博物館不單介紹遠古文化,更是市民齊心保衛古跡的活見證。

遺址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1989年,當局竟在遺址上興建污水處理廠,市民大感不滿,引發“搶救十三行”行動,急急發掘余下文物。無奈污水廠終被建成,破壞了部分遺址,后來建立的十三行博物館則繼續研究工作,并展示出土文物、骸骨模型、十三行人面貌復原像等,保存歷史。

何謂“十三行”?

考古學家發現歷史遺跡,通常以該區地名來命名。十三行遺址位處八里一個名為“十三行莊”的地方,故名,而居于此地的古人則被稱為“十三行人”。至于為何叫“十三行莊”,有說它源于清代在八里營商的十三戶商行,也可能翻譯自高山族語言中的地名。

1955年,一架軍機飛越十三行,發覺方向儀受磁力干擾,飛行員便與地質學家林朝綮前來考察,發掘出先民煉鐵痕跡,其后有更多陶器、銅器、飾品及骸骨出土,是為“十三行文化”。

會說話的建筑...

除了珍貴文物,博物館本身也是個滿載意義的建筑。建筑師孫德鴻以搶救十三行事件為概念,配合海、山、“過去與現在”三個主題,設計出多組具有含義的建筑物,獲得2002年臺灣建筑獎及2003年遠東建筑獎。

下陷的正門:八角塔下的正門低于地平線,讓參觀者體驗考古學家“深入”地底發掘古物的過程。此外門上玻璃能反射大岔坑,又將兩處遺址聯系起來。 

山:博物館主體象征山的混凝土建筑,側面兩堵高墻形成窄縫,遙指大岔坑。

過去與現在:八角塔

傾斜的八角塔隱喻十三行遺址遭破壞且不能復原的事實,頂層“時空隧道”介紹臺灣遠古文化,可眺望區內另一考古遺址“觀音山大岔坑”。注意時空隧道采用玻璃地板,穿裙的女士要小心。

出土文物“雞頭陶偶”。 

導游正講解軍用飛機發現十三行的經過。

骸骨模型展示十三行人的喪葬模式:將死者卷曲埋葬。

網絡編輯:謝小跳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